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 【字体: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34   点击数:[]    

分占绝大多数。古浪一带就是“番多田少”,几无农业。其中在黑松东山围场沟一带,就安插番民四族,番男六百零七口,妇及子女六百七十五名;大靖黄羊川安插番民二族,男九百七十七名,妇及子女八百五十六口;安远柏林沟,安插番民二族,男二百九十二口,妇子女三百一十六口。[16]但至民国时期已经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不过,在农牧生产方式交替演进的过程中,生态恶化已经显现。如镇番县柳林湖农业生态在乾隆三年(1738年)时已经开始恶化,是年奉文停征仅豁除水冲沙压粮就一千九十七石余。[17]至四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柳林湖所垦农田沙化现象已经极其严重,农田恶化的演替特征已经明显化,田地不仅难以耕种,还要费以人力肥力加以培殖,也就更谈不到收获了。农田已经是“幅员狭隘,十地九沙”。[18]另外,水渠所浇灌的地亩数也在减少,根据乾隆年间藏于镇番县署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卫守备童振立所立的大倒坝碑和雍正五年(1727年)知县杜振宜立小倒坝碑可知,“按原额粮除移并武威、停征冲压外,现征之数较少于原额者一千余石。”[19]古浪县的情况也基本相同,“盖缘山土硗瘠,间岁一种,无水浇灌,又虑霜早,不植秋禾。”[20]事实上,生态恶化的这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而此后河西走廊沙漠化的现实也证明这一事实。

因生态变迁而争夺草场和水源的纷争,不仅存在于农牧业之间,在农业和农业,牧业和牧业之间也同样存在。就草原纷争来看,由于生齿日繁,过量畜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也时常引发社会矛盾。青海草原蒙藏民族之间自乾隆至咸丰一百多年间的牧地纠纷,就是围绕着争夺草场而相始终的。入清以来,朝廷加强了对青海地方的行政管理,将青海蒙古25旗安置在黄河以北(黄河流经的龙羊峡、贵德、循化以北和青海湖、湟水以南地区),察罕诺门汗等5旗于黄河南(黄河绕积石山向东,经贵德、循化、兰州的河曲地带)驻牧,相互间禁止越界。而世居青海的人数众多的藏族部落基本分布在黄河以南,这样就形成了蒙藏界黄河而居的分布格局。但“河北地土肥饶,河南则水草不能皆好。自来番族皆谓偏袒蒙古,尽于善地,常有垂涎河北之心。”加上河南藏族“迨后丁口日繁”,[21]而河北蒙古人口减少,又多空地,尤其是伴随着河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草场退化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了河南藏族逾越河北的纷争。这场草原纷争自乾隆元年(1736年)拉开序幕后,前后历经百余年,直到咸丰八年(1858年)才平息下来。纵观纷争经过,清廷屡次派兵弹压,屡次不得要领而败归。其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官兵甚少,焉能抵挡数千番众”,而正如“番众”自己所言:“我们偷进卡伦住坐,原为水草,岂肯放荒。实因牧放牲畜。”所以引起纷争的“抢劫大案”,不过“偷窃牲畜,潜来水草肥美之地偷牧牲畜。”[22]最终,黄河南藏族中的刚咱等部族1,747户,18,420口迁至青海湖环湖及河北各空地驻牧。以后又陆续有藏族部落迁入,以至官方“查番族渡河者已五十三万余人”。[23]当然,此数字似显偏大,但黄河南藏族迁移河北的行动,表面看是在清廷的允诺下的自我调整行为,而事实上是生态环境所致。藏族部落在寻求为了生存的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一旦他们迁移河北水草丰美之地后,就再次达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有了较为稳定的生存空间。当然不能否认,纷争在两族之间、蒙古和蒙古之间、藏族和藏族之间造成了隔阂,给民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农牧界限的推移与水土流失强度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较,农业的影响要大于牧业,这不仅仅是因为农区的人口密度要大于牧区,换句话说,除了人为因素外,植被、地表组成物质等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山地林木面积的缩小,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农业区域的扩展,一部分草地和林地被开垦,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干扰,保持植被原貌的土地越来越少。就天水地区来看,在道光年间,全县有人口1.9万,到1949年时增加到24万,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1.6倍。随着人口的增加,毁草开荒是必然的。在清前期,天水被称为秦州,还设有马场,有着畜牧业经济,但到中叶,已经是农业经济占主导了。仅道光年间,天水地区就新开荒地1.1万平方公顷,到解放前夕,开荒面积达5.3万平方公顷,耕地突破6.7万平方公顷。[24]原本有较好的植被、地表组成物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于人口的骤增,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农牧业经济的相互拉锯之中,草场开辟为农田,后又荒芜的现象也较严重。清初青海贵德曲玛尔沟虽是藏族居住地,但从事农耕既久。至嘉庆年间,“番子多出蒙古地方游牧抢劫,不事耕作,将田地全行抛荒。”[25]海南共和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民国建省设县以前是优良的草原草场,最初属青海右翼盟旗辖境,咸丰年间,为藏族部落驻牧。设县后,土地收回地方政府,招民领照垦殖。据查自县境至尕海滩有可垦荒地126,000亩。1918-1919年间,湟源县属哈拉库图农民,呈准前往垦种,就与藏族发生冲突,遭“藏族放牧践踏,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邓小平的农业发展观

  • 下一篇文章:生态政治:1953年的乌拉特前旗及其周边地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社会生态”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