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从启蒙到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      ★★★ 【字体: 】  
从启蒙到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8:02   点击数:[]    

了这样的描述:“农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设机关,有如骤雨”。 稍后一点的另一位思想家王韬也在一次致江苏督抚李宫保的书信中提出,要购买和仿制西式“火机之纺器织具”和“犁耙播刈诸器”。 其后,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等一批经济思想家也积极主张引进西洋农业科技,以改变农业技术的落后局面,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

在近代农业科技启蒙中,历史伟人孙中山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思想遗产。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学术界很少关注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对农业科技启蒙的贡献。1879年,13岁的孙中山前往夏威夷随兄孙眉生活,进入当地的学校读书。后又回国在广州、香港等地学医。于1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在这长达10余年的西方式的正规教育中,孙中山不仅掌握了近代医学的专门知识,而且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农学,也有广泛的兴趣。1891年他尚在香港学医时,就写出了《农功》一文。 孙中山在该文中对西方国家先进的农政管理、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作了介绍,指出西方农业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且还在于“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这表明他的农学关注点已经超出了他之前的农学启蒙思想家。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最初的农学启蒙思想家只是关注西方近代农学的物化成果,较少介绍农学与社会的关系。由于孙中山具有丰富的西方社会生活经历和深厚的科学素养,因此他的农学视野显然比他的同辈启蒙思想家要宽阔得多。他甚至向清政府建议道:“派户部侍郎一名,综理农事,参仿西学,以复古初。委员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畜牧、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之一切善法”。孙中山还指出了发展农业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以农为经,经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 后来清政府果然成立了“综理农事”的农工商总局,并且也选派了农科留学生,我们不知道这一切是否与孙中山的首倡有关。

1892年,26岁的孙中山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由于受到当时的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他曾于1894年写了一封长达八千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在这份《上书》中,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的富强,“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在解释“地尽其利”时孙中山说:“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他甚至向封疆大臣李鸿章直言:“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唯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派往外洋肄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见有一农学之师。此筹富国之一憾事也!”他还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仿效西法获得成功为例子,说明只要清政府采纳他的建议,国家富强就可以指日可待:“其日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可是,李鸿章并没有理会青年孙中山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建议,没有“玉成其志”。正是由于上书提倡改良而不被清政府所采纳,加上目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从此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农学启蒙更直接更有效的形式之一是创办学术刊物和翻译介绍农业科学著作。借助这种最具社会传播扩散力的媒体手段,早期的农学启蒙在知识阶层和开明士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6年,以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蒋黻等人为倡导,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务农会。他们在务农会章程中写道:“农据四民之一,虽与工商并称,然必地面生材饶裕,方能讲求工作,推广贸易,则农实为工商之本。循流溯源,则农尤先务。”因此,他们一批同仁“立会海上,讲求此事,将以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 上海务农会在成立次年的1897年,即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农业学术刊物《农学报》。该刊一直到1906年停刊,十年间共发表了国外农业译文700余篇。此外,上海务农会还出版了一套《农学丛书》,收录农学译著171种,介绍了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的农业科技、农政法规、农业教育、农业经济以及农业时事等内容。此外,江南机器制造局以及广学会、新学会社等团体,都组织译刻了不少农业教材。尤其是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游学之余,他们还以自己在国外的所学所闻,翻译了当时的许多农学新著。所有这一切,都从不同的侧面增进了晚清社会各阶层对欧美及日本先进农学的了解,为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事业的诞生起到了助产催生的作用。

应当指出,在农学启蒙过程中,除了少数在海外留学的青年学生,早期的农学启蒙思想家们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都没有接受过西方近代农学的的系统训练。他们只是从不同来源的分散的知识信息中,依稀地感觉到西方农学的先进。因此,他们所介绍的西方农学,是一种表象化的农业技术,或者说是一种被物化了的技术,比如农业机械和作物良种等等。他们还没有揭示农业科技与整体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没有揭示近代农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没有揭示农业科学技术内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构,等等。当然,他们的先知先觉般的提倡,对于沉浸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林业制度的演进

  • 下一篇文章:九江开埠以后江西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从启蒙到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从启蒙到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从启蒙到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