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 【字体: 】  
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31   点击数:[]    

六、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黄宗智先生所引用的吉尔茨对印尼爪哇农业变迁的理论——“农业生产内卷化理论,是指农民为适应人口压力的增加,通过投入过多的劳动力以实现产量的增加的生产要素配置手段。Elvin 的高水平均衡理论也与之相似。其生产变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人口压力下生产从f1 点过渡到f2点,这阶段尽管边际产量的曲线向下弯曲,但产量却在增长,高劳动力投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实际上,对近代华北农村出现过密化的验证,也需要从投入产出的数据分析出发。生态系统的分析表明,许多证据与此模式不符。尽管历史过程的农业生产难有材料进行分析,30年代的人口压力轻的大农场与人口压力重的小农场的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并不符合人口压力下的人力投入增多而单产增加趋势变化。Buck的调查显示,大农场的单产与小农场的并无差异,自耕农、佃农、半自耕农的单产也并无差异[1];黄宗智也承认了满铁调查中大、小农场产量的差异不明显[2]121;生态系统的物流分析表明, 大农户与小农户在N素投入上无显著差异;能流分析表明,人力、畜力总能投在人口压力重的小农户与人口压力较轻的大农户之间也无很大差异,所不同的只是人力代替畜力而已。
  另一项重要的证据来自赵冈先生的研究,他认为明清时期由于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加剧的影响,亩产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3]。这种现象似乎可以说明这样的历史事实,即华北平原人口压力的增加的确使得人们向土地中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力,但并没有提高产量,只是在生态压力下采取了另外一种更加人力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以维持产量而已。如图2所示,人口压力的增加使生产配置从T1曲线的F1点, 转换到T2曲线的F2点。在这种转换过程中产量并没有出现增长,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其原因是人口压力下生态结构的变化,畜牧业的萎缩迫使生产向一种较多地利用人力的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

 

 

 

 

 

从技术变迁的历史来看,明清时期,许多证据表明,我国传统的劳动集约化耕作技术在人口压力下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明末农书《国脉民天》反映的是华北的农业技术特点,《国脉民天》强调一种在人口压力较低条件下的集约化技术,即亲田法亲田法耕作提倡人们将肥料、人力集中于假定百亩土地中的二十亩进行精耕细作。《国脉民天》的作者耿荫楼认为如果年成丰稔,这二十亩的收获,必比一般措施的八十亩也高数倍。倘若遇水旱虫灾,全力救护这二十亩,其余八十亩荒歉了,这二十亩照常丰收。由此可见,华北的集约化农作技术要求人力、畜力、肥料等投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时,才显示其规模优势,而规模优势发挥时,劳动效率才最高。总之,明清时期华北人口压力低时的劳动效率不一定比人口压力高时为高。不但华北如此,南方传统的水稻种植区也是如此,太平天国后江南地区在人口稀少时也出现了类似状况。1869年李希霍芬在浙江杭州附近旅行时指出一项重要的事实:


  这片休耕(太平天国之乱以后)的地区,曾是一片沃土,供养过大量人口;至今大部分还没有耕种。原因似乎在于中国利用土地的方法取决于一定规模的有效人口;如果规模太小,甚至不能耕种一小块土地。……在这个国家,耕地的规模,似乎与一定数量的人所提供的肥料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关系。如果这些人中有一部分由于疾病或战争死去,所提供的肥料也就下降。于是潜在的耕地规模就要减少。因此如果有一半人口死亡,就有一半土地不能耕种[4]


  太平天国之前太湖流域的人口压力在传统社会时期最为严重。从李希霍芬的这段论述中,江南农业在人口压力下降时,劳动力和技术的规模优势显然尚未在全部耕地上达到。人口与耕地量的对比必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精耕细作技术才能在全部的耕地上实施。这也说明在原来的人口压力较重的时期,不一定处于一种相对无效率的过密化状态。另外,江南农业在明清时期转向铁搭耕地,尽管这意味着人力投入的增加,但这也是一种人力对畜力的替代,是以人力投入增加实现对稳定产量的追求。这种过程与华北农业的转变基本上一致。黄先生在论述长江三角洲的农业变化时将植桑、养蚕与家庭丝织业合起来与单纯种稻相对比说明历史过程的边际效益递减,另外还用同样的方法将植棉与棉纺织手工业的结合与单纯稻作相比[5],但问题是长江三角洲唐宋以来就是一个稻作、棉作与手工业发达的经济区,不能用晚期的经济作物加家庭手工业的劳动投入与水稻的大田生产相对比就得出结论来,好象以前农民只种稻,而后期工副业都出现了似的。


  既然生产曲线并没有在人口压力下使产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么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口压力下耕地的开垦会不会产生过密化增长的现象呢?开垦的耕地往往是次等地,产量不高,人们投入的劳动一般不比原来的耕地多。另外,棉花种植的推广也不一定代表一种过密化。棉花是经济作物,应从经济角度分析,1934年的统计表明,河北每亩棉花的价值是8.09元,是每亩小麦价值3.55元的2.28倍,是粟的2.43倍(注:)[6],表8棉花的人工投入分别是小麦和粟的2.26倍和2.18倍。可见,经济分析也显示不出由于植棉而劳动效率下降的现象。从种种情况来判断,明清时期的农业增长并不是过密化增长,而是一种传统集约化农业的扩展。华北农业在水肥制约的条件下,向土地中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往往是徒劳的。


  最后指出的是,尽管黄先生的过密化解释不适用于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但吉尔茨的过密化理论并没有错,吉尔茨所解释的爪哇稻作农业是从具有林地休耕植被的火耕农业突然向连续耕作的灌溉稻作农业转变的一种特点[7]。而在我国, 这种农业在史前就基本上在华北消失了,长江中下游的刀耕火种农业也在唐宋时期就消失了,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农业早就处于一种高度集约化状态,所以,过密化理论不适于解释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的变化特点。

 

 



[1] 卜凯著:《中国农家经济》,张履莺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9370—421页。

[2]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第144页。

[3] 赵冈:《生态变迁的统计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4]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庆应书房,昭和185月,第2卷,第79—80页。

[5]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第77—88页。

[6] 全国经济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民国261月。

[7] Geertz, C.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University ofCalifomia Press, Berkeley.1963.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

  • 下一篇文章: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
  •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一)...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三)...
  • ››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二)...
  • ››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
  • ››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
  • ››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