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岗文化这两处遗址已知的放射性碳年代(5785±105B.P.和5345±105B.P)可能代表着这个文化早期阶段比较靠上和靠下的年代界限,可以设想在长江下游地区将会发现比崧泽稻谷遗存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早几个世纪的稻谷遗存,长江下游稻谷文化的起源根据树轮年代计算的话很可能是在公元前第6千年的后半期。(编者按:后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碳化稻粒,证明何炳棣教授的预测是正确的。)
除长江下游以外,在属于屈家岭文化的湖北几个地区的红烧土中也发现了很多稻壳。从稻壳的数量看,稻谷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这些发现的年代可能只能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早期。
这些考古发现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对到目前为止植物学家们普遍持有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些观点认为稻谷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特别是瓦维洛夫的说法广为流行,值得抄录如下:
“尽管热带的印度在(栽培作物的)种类上要少于中国,但中国的稻谷却是从印度引进的,并且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这就显得印度在世界农业中更为重要。印度之为稻谷的故乡,证据是那里有许多种野生稻和象草一样野生的普通稻,这些普通稻具有野草一样的特征,即成熟时掉粒以保证自播。那里也发现了一些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中间品种。印度栽培水稻的品种差异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尤以那些粗劣的原始品种为典型。印度与中国以及亚洲其它次要的水稻栽培地区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稻谷品种具有普遍的遗传优势。”(141)
象瓦维洛夫这样著名的植物学家从科学上论证热带的印度是稻谷的故乡固然不可漠视,但是科学家和史学家必须进一步调查稻谷是否确实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是否中国,至少是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不可能是稻谷,特别是东亚温带的粳亚种的原产地之一;是否有足够有力的植物学和历史学证据来证明野生稻种在中国的存在。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稻谷文化,现有的放射性碳年代数据和史前稻谷发现的数量和质量似乎全都表明中国南方是稻谷的原产地之一,同时也是最早驯化稻谷的地区。威勒(Mortimer Wheeler)对早期印度稻谷考古证据的研究经放射性碳测定为3750 B.P.,这已不在我们讨论之列(143)。对印度最早的稻谷遗存的最新放射性碳测定,据印度一位著名的古植物学家维施努—米特(Vishnu—Mittre)报告说是大约5000B.P.,但他率直地承认无法证明这个遗存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147)。泰国北部的史前稻谷证据是间接的,是刻在陶器上面的稻谷图案,经用热发光技术测定大约为5450B.P.(148)。年代的比较看来是有利于中国的,我同参加这次农业起源会议的大多数同行持有相同的观点,即史前驯化稻谷的地理分布要比迄今所认为的广泛得多,稻谷大概是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独立驯化的。
科学家一直是从分类学上认识稻属(Oryza)的23种禾本植物的。这23种中只有两种被驯化了。在驯化的稻种中,Oryza glaberrima严格地说是局限于西非的地区性作物,只有稻(0.Sativa)才是世界性的。西方科学家已知的发现了稻种的地区有印度、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台湾、西非、马达加斯加、中美、南美和澳大利亚(93)。因为野生稻种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并且中国南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稻谷产地的气候和植物地理条件同亚洲其它季风地区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没有详细研究中国的野生稻种的历史和现代记录,就不能对稻谷的原产地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国关于稻谷的命名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历史记载在世界上也是最丰富的。商代甲骨文中除了栽培稻种之外,还显著地提到一种野生稻叫“秜”(73):P101)。公元lOO年编纂的最早的系统的中文字典《说文解字》解释说:“稻今季落来季自生谓之秜。”几乎可以肯定秜就是Oryza perennis,越来越多的稻谷专家认为它可能是栽培稻谷的祖先(93)。
中文词汇从商到汉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在不同的地区方言中发音的不同,以及不可避免的讹误,到汉时,已从原始词意秜中派生出四个同形同音异义的“稆”字和一个“离”字((99): P21,P34—36)。公元前二世纪由淮南王聘用学者编纂的《淮南子》中有关于离—野生稻的重要记载:“离先稻熟而农夫耨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99):P21,注66)高诱在公元205年对这部书做了系统注解,他解释说:“稻米随而生者为离”(以上均引自《淮南子·泰族训》——译注)。这不仅讲出了消灭多年野生稻的基本道理,而且清楚地说明在古代中国有意识地消灭野生稻。
在古代很可能只有在紧邻淮河的南岸地区的方言中才发“离”音。从汉代起,野生稻的通用字是稆的四种不同形式。虽然最初稆字只是作为名词专指野稻,但是由于又有一些新的含意,所以不久就用来代表所有的野生谷物,也作为形容词和副词来形容各种粮食作物的自然野生状态。由于稆的意义非常广泛,我已剔除了历代关于稆的15条记载,在这些记载中,稆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同水稻没有特殊的关系。然而这些被剔除的记载中很可能有些同野生稻的存在有关系。尤其是记载中有些“相生”谷物的产地是淮河以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