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 【字体: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7:08   点击数:[]    

岭南侧,汉河上游,地系陕西与长江中部,仰韶人继承了某些南方文化传统这一事实已毋庸置疑。当然,仰韶文化极有可能的南方传统并不能抹杀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即仰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毫无疑问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这就清楚说明了为什么仰韶文化同从仰韶时代之前到有史时代初期曾在自满州起经内蒙古大草原到甘肃、新疆最西部的广大区域内繁荣一时的细石器文化绝少共同之处.

因为秦岭以南的考古调查没有黄土高原广泛,所以对繁盛的半坡阶段之前的仰韶人的文化进化知道的不多。李家村遗址的手工制品包括条纹陶器、石斧、扁斧、铲、凿、坠和磨石等。斧和凿代表了木头的砍削和修整;石坠代表了深水捕鱼;铲和磨石代表了一些原始的农业生产,但详细内容不能得知;陶器的使用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喜欢过某种程度的“定居”生活。可以设想,将来某时会在秦岭以南紧邻渭河流域仰韶文化心脏地区的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或汉河中游的某个地区,发现已非常发达的采集经济阶段的重要线索,而这个阶段将是早于半坡阶段以后出现于黄土高原的田间农业的。

虽然我们不太清楚仰韶人文化进化早期的明确特征,但是我们能够举出一些基本原因,说明为什么农业和成熟的定居村落公社的出现在秦岭以南要比紧邻的以北黄土地区困难得多。实际上,秦岭以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更利于集约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经济。 但是,原始人类在这里也面临着两个巨大的困难,这就是满山遍野的树木森林和南部平原长着茂密野草的重粘土。虽然许多原始人类用剥树皮、放火烧的办法来清除森林,但是史前期和有史初期的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不愿意用这样一种简单的、任意的方法毁坏森林((12): P85—106)。显然,南部平原的重粘土也给原始农具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些摆在秦岭以南原始中国人面前的发展农业的困难,可以从其它农业的发展过程得到印证。 哈兰(Jack R.Harlan,私人通信)指出:“在非洲实行的是锄耕农业,重土全都避开, 或是通过烧草和在雨季末插秧来耕种。”他们下面一段话更有说明力:“同普遍的看法相反,在这个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发展农业是困难的,而且就我们所知也发展得比较晚。”

根据历史的观点,世界上最持久的、一直完全是按照中国文明的不朽特征发展的自给自足的中国农业制度的基础,是公元前5000年在仰韶文化的中心地区奠定的。这个非凡的农业制度的建立是仰韶人对自然条件做出的回答。这里的自然条件虽然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也有其独具的有利的一面。自然条件的局限性表现在气候恶劣、降雨量少、植物资源的相对不足以及地块零乱不整。由于黄土受侵蚀后形成直壁,所以在渭河流域和其它厚黄土地区往往沟壑纵横,其间只有一小块平地。至迟从周初起这个地区的人民将其称之为“塬”。仰韶农民就是在这零散的河滩、山岗上首次露面。仰韶文明赖之以发端的地理条件不仅不同于旧世界其它发明农业的地区,而且在这种小块土地上也不可能采用具有热带农业特征的“刀耕火种”、“轮作”等古典耕作方法。

这个地区最可宝贵的大自然的恩赐是黄土,黄土的价值弥补了这个地区所有的缺憾和不足。美国地质学家普姆皮利(Raphael Pumpelly)是一位杰出的具有历史感的黄土研究的先驱者,1904年他曾率领一支考古远征队来到俄国的土耳其斯坦。普姆皮利指出,黄土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的黄土:

“它的肥力似乎是用之不竭的。正如里奇瑟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所说,这种性质部分是由于黄土的厚度和结构,部分是由于雨后,盐份通过腐烂的草茎留下的管道由毛细吸附作用带到地面积聚起来,部分是由于新鲜的土壤不断被风从内地带来。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大片土地上,虽然实际上并没有多施肥料,但收获却一直不断提高,这个事实说明了土壤的自肥能力。也正是不断增加的稠密的人口限制了这些土地供养生命的巨大能力。”(128)

因为热带的“刀耕火种”方式如果土地不长期休闲肥力就不足,而中国的黄土高原具有著名的自肥能力,所以仰韶农业制度不是通常意义的“刀耕火种”,甚至在它创立之初也不是。

仰韶农民大概是先用火烧去杂草,再用石锄和石铲开垦处女地,他们也可能使用掘土木棒(14)。因为一开始没有经验,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在开出荒地之后紧跟着播种。可是他们可能不久就发现第一年的产量要低一些,第二年、第三年产量就多得多了。这是因为第一年土壤中的氮大部为各种微生物消耗了,而正是这些微生物使得植物残体腐烂。到了第二年,植物残体已经腐烂,微生物也转化为氮,这时就有了足够的养料供给农作物生长。这种不同产量的现象可能很自然地引导仰韶农民发现新开垦的土地应该休闲一年,从第二年起再种谷子。

我们也可以猜想,仰韶农民初期没有经验,可能在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谷子。对保水性能好的黄土来说,连年种植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保水性能不太好的黄土,连年种植就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尤其是在降雨量不正常或严重干旱的年份,这不仅是因为土壤肥力减退,而且因为水份不够。减产或绝收的土地自然应该暂时休息一下。仰韶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 下一篇文章:东亚农业的制度变迁和变革——一个历史学阐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 ››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选择
  •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2)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1)
  • ››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3)
  •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