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环境工程 |
|
|||||
50万a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1〕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34:44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提要 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接壤的沙漠——黄土边界带以其特有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沉积系列记录了这一地区约50万a 以来的环境演变。地层中的埋藏古风成砂是在冬季风极为强大时堆积的,古土壤是在冬季风萎缩、夏季风强盛时发育的,而黄土则是在上述两种极端气候的过渡状态下堆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50万a 前就已经形成,但也并不是从一出现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振荡的作用下,历经“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其中沙漠明显扩大的时期至少有13次。 关键词 沙漠—黄土边界带 古气候 环境演变
图1 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地理位置 图2 石峁剖面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 2 地层特征 2.1 剖面的底界年龄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石峁剖面的底界年龄应大致为0.5MaB.P.。证据如下: 2.1.1 土壤地层证据 中国黄土地层中夹有十数层古土壤,这些古土壤的发育程度是不一致的。其中尤以第五层古土壤(S[,5])发育最好、颜色最红、层位也最稳定,并通常由三层古土壤迭覆而成,俗称“红三条”。刘东生等于60年代初就将这层古土壤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标志层[18],至今S[,5]仍是黄土地层空间对比的显著标志层之一。野外观察表明石峁剖面的底部出露第五层古土壤(S[,5])。其特点是:土壤发育程度是全剖面最好的,并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将其划归S[,5]应不存在疑问。根据丁仲礼等所建的时间标尺[19],其底界年龄应大致为0.5MaB.P.。 2.1.2 古地磁证据 古地磁方法日益被应用于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及相对定年研究[20]。笔者在石峁剖面从顶至底共采集了40块古地磁定向标本,并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超导磁力仪对样品进行了剩磁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显示正极性,应为布容期的沉积,底界年龄不可能超过0.73MaB.P.。 2.1.3 阶地年龄证据 石峁剖面地处无定河右岸,剖面底部有一层厚1.6m的砂砾石层,砾石最大直径为10cm左右,并不整合于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之上,为无定河流域的高阶地剖面。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黄河及其主要支流在第四纪时期普遍发育有Ⅰ~Ⅵ级河流阶地(T[,1]~T[,6]),其中T[,3]的阶地面上发育S[,1]以来的风成沉积,T[,4]的阶地面上发育S[,5]以来的沉积,T[,5]的阶地面上发育S[,15]以来的沉积,T[,6]的阶地面上发育S[,22]以来的沉积[21]。由于T[,1]、T[,2]、T[,3]的阶地年龄均小于0.15Ma,T[,5]及T[,6]的阶地年龄均大于0.73Ma,因此石峁剖面只可能与T[,4]相当,发育S[,5]以来的沉积。 2.2. 石峁剖面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剖面的对比 为了了解不同地域的地层配置特点,我们将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与黄土高原的洛川剖面[20]、会宁白草塬剖面〔3 〕作了对比(图3)。 图3 石峁剖面与黄土高原典型剖面的对比 Fig.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imao profile and the other profiles of Loess Plateau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