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治理对策
皇甫川流域自198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治理,至今已近20年,成效显著。但由于措施修建早、标准低,已经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尤其是沟道工程,效益的新增和减退同步,泥沙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黄河中游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启动,按照黄土高原生态建设“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基本思路,皇甫川流域近期治理方略应该是:以沟道坝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大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力度;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林草植被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对砒砂岩地区实行大面积封禁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为实现上述治理方略,对皇甫川流域生态工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砒砂岩地区应作为皇甫川流域生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该区应加速以沙棘、柠条、沙打旺等为主的林草植被建设,实行封禁治理。为使砒砂岩地区林草植被具有较为显著的蓄水减沙效益,皇甫川流域林草植被覆盖度至少应在30%以上。 (2)沟谷地应作为皇甫川流域布置拦截泥沙工程的主要地带;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以沟道坝系建设为重点,大量兴建淤地坝,建坝密度必须达到相当规模。 (3)措施的配置应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当前以突出工程措施为主,与生物措施实行短、中、长期的有机结合。 (4)结合黄委会“数字黄河”的建设,将皇甫川流域作为重点支流,对其水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皇甫川流域最大的问题是植被问题。据现场典型调查,90年代皇甫川流域林草措施保存率分别为65.2%和36.1%,还比较低。尽快恢复灌草植被,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大面积封禁保护,努力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减少侵蚀,是皇甫川流域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为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减少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充分发挥措施的最大减沙能力和整体结构减沙效益,建设秀美山川,皇甫川流域近期至2010年,治理的重点建议放在沟壑密度大、侵蚀严重且人口相对集中的十里长川、沙圪堵至皇甫区间和沙圪堵以上的纳林川左岸。以上区域控制总面积2350km2,年均来沙量约3700万t。若按照年均来沙量的80%控制,并考虑按每3km2布设一座治沟骨干工程(单座库容按150万m3计算),1km2布设一座淤地坝(单座库容按50万m3计算),可布设治沟骨干工程381座,淤地坝1143座;可安排坡面治理措施75700hm2。参照《黄河流域生态建设规划》及相关区域投资定额,按坡面治理50万元/km2、治沟骨干工程91万元/座、淤地坝20万元/座的投资定额计算,总投资需要9538亿元。上述投入和治理目标如能实现,期末可减少入黄泥沙3000万t,其中可减少粗泥沙1750万t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情况汇报,2000年11月。在该区进行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入黄粗泥沙,而且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程,实施封禁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将皇甫川流域列入黄河中游生态工程近期建设的重点支流和标志性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和治理规模,以期为多沙粗沙区的全面治理开发奠定基础,积累经验,是最终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治黄目标的重大举措,更是治本之举。 皇甫川流域生态工程建设应特别加强科技支撑,开展生态工程技术试验研究,如坝库减蚀作用研究、大面积植被恢复中乔灌草配置模式研究、坝系相对平衡的物理模型研究等,注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毕慈芬等于1995~1999年开展了《砒砂岩地区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砒砂岩地区支毛沟上游沟段,建立沙棘植物“柔性坝”系,可拦截暴雨产生的高含沙洪水所挟带的粗泥沙,能起到集拦沙、泄流、削峰、缓洪、抬高侵蚀基点和生态恢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作用;年平均泥沙淤积厚度0.3~0.4m;沙棘植物“柔性坝”年均拦沙量占同期流域产沙量的88%,拦沙量中粗沙占78%,是一项费省效宏的生物治沟措施。同时,沙棘植物“柔性坝”与下游布置的土坝相配合,保证了稳定蓄水,对砒砂岩地区开发利用暴雨洪水资源是有益的启示。这项研究成果可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并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
参 考 文 献: [1] 冉大川,高健翎,赵安成等.皇甫川流域环境效应分析——兼议对三门峡库区和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J].学报,2002(1):59-63. [2] 徐建华,吕光圻,张胜利,等.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3] 潘贤娣,董雪娜,李勇,等.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第二卷)[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4] 冉大川.环江流域高含沙洪水特性研究[J].泥沙研究,1994(4):86-93. [5] 黄自强.抓住“两川两河”治理,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工程[J].人民黄河,2001(1):21-23. [6] 徐建华,牛玉国,等.水利水保工程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泥沙影响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