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所谓仙山和世外桃源与人间的名山秀水有广泛联系,把这些“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山林川谷丘壑尊之为神,通过神的点化,进而坐化成仙,是道教徒的信仰和追求。道教徒们自然备加爱护这些覆盖川谷丘壑的林木,莳花植竹,以期达到出神入化的神仙境界。佛教是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出于教义僧徒们为效法佛祖、超脱红尘,潜心修持,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涅槃境界,必须选择安静优雅的自然环境,以示不受凡尘干扰。如佛经《坐禅三昧经》云:“闲静修静志,结跏坐林间”。《禅秘要法经》亦云:“出定之时,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在树下,若阿炼若处。”可见,僧侶道徒们对林木都有一种特殊的亲情,借此创造出一种修持、静修的幽静环境。所以宗教意识中的林木培护一直为僧道徒们継承发扬,因而寺庙、宫观、古刹往往林木翳荟、乔树葱倩,更显得宗教胜地幽深、庄严肃穆。六朝以后,因受风水意识的影响,在寺院周围的林木就被僧道徒们冠以保护寺院“龙脉”安全的风水林和风水树。
3.风水林培护所体现的风水绿化思想 中国古代人对风水林的培护活动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了中国风水的绿化思想。 3.1 体现了古代人注重林木景观、推崇绿化环境的风水思想 风水理论主要是相宅术,追求理想的风水环境。宅有阴、阳之分,阳宅是指居宅、村落、城镇,阴宅则专指坟园冢地。按照风水理论,理想的风水环境都是林木茂密,绿化甚佳之地。风水理论认为:“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起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为。”[4]《宅谱尔言》也有阐述:“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护生机,溪谷风重,非常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苛不栽树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阴地脉,斯为富贵坦局。”[5] 北宋李思聪撰《堪舆总索杂著》书有:“树木荣盛可征山有气至,朱侍郎祝禧寺祖莹,先是植木皆枯,人疑为不祥。乙未前,树木或皆葱茜如油,公发大魁。”[6] 可见林草是产生“吉气”和“生风”的源头,具良好的林木景观的绿化环境是形成“吉地”、“龙穴”的必要条件。不吉的凶地是不可居、葬之地。《葬书•内篇》中说:“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行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这是说无草木的童山不可以葬,同样断山、石山、过山、独山等也不可以葬,认为这些山没有“生气”、没有“生机”,气不和则山不植。而林木茂密的地方则是后代儿孙显贵的发祥之基,所以这是古代人在村宅选址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徽州裴氏宗族在村落选址时就注重林木的景观,谱云:“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7] 徽州方氏宗族荷村派始祖见此处是:“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树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8] 所以,重视林木景观、讲究绿化环境是古代风水理论展示其绿化思想的一大内容,体现了林木景观与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培植和保护风水林的理论基础。 3.2 体现了倡导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 由于林木景观对形成所谓“吉地”、“龙穴”的风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理论注重倡导植树、培植风水林。表现在阳宅方面有:福建莆田浮山东阳村的村落,“自公卜居后,凡风水之不足者补之,树林之凋残者培之”,最后变成了所谓的“真文明胜地”[9]福建龙岩县的银澍村在村落背后种有各种树木,形成了“峦林蔽日”、“翠竹千宵”、“古木荫蔚”、“茂林修竹”等林木景观。[10] 建瓯县的古村落则喜欢在水口处广植树木,形成大片水口林。因为树木的种植可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改善和维护小环境的生态,使村落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丰富和有生机。所以风水典籍对风水林木的种植有如下的规定和要求:“如四应山环局窄,阳气不舒,不可有树以助其阴,即或堂局宽平而局外有低山护卫者,亦不可种树;惟于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若上手不是障空,不必种树以闭天门。”[11] 表现在阴宅方面:风水理论强调在坟园墓地周围种植风水林木护坟,保全生气。仡佬族人死埋葬后,在坟地栽植枫树或柏树作风水林或风水树。湖南土家族人墓地四周植以松树。皇家陵园种植风水林更为兴盛。明朝十三陵植树不断,《明史•刑法志》载当时朝廷采取植树赎罪的方法,动用犯人种植皇陵风水林,“发天寿山种树赎罪者:死罪终身;徒、流各年限;杖,五百株;笞,一百株。”使得十三陵的风水林景观至今仍郁郁葱葱,古木繁茂。南京钟山明孝陵:“孝陵之建,有松十万株,长生鹿千。”[12] 到“崇禎十年,修孝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