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即凡是父母 经常吵架但又避免离婚的家庭,其孩子会比离婚家庭的孩 子遇到更多的感情上的问题. 其次,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造成了儿童心理的畸形发 展,从而直接导致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难度加大. 情绪心理学对情感的产生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研究表 明,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和仇恨;安全信任容易转化 为同情与爱。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会经常处于不安、紧张、 忧愁和害怕的情绪之中,长期下去孩子容易形成情感冷漠、 孤独怪癖、我行我素的人格特征,这种情绪容易转化为对父 母的不信任甚至攻击和仇恨,而且容易泛化到他人和社会, 从而最终导致其道德品行出现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 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亲的亲切对待,父母同孩子形成亲近 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使这个孩子形成各种亲社 会的行为模式,而且有助于使他形成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正 确理解与正确态度,从而更容易成长为一个有着良好道德 素质的人. 最后,消极性家庭伦理感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行为 的影响巨大。我们知道父母的道德品行对青少年起着直接 的表率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话虽有点过 于绝对,但也充分说明了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榜样,他们对青 少年在心理、道德、修养上的示范有着极大的作用。模仿是 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 连柯曾说过:“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的意义. 不要认为你们同孩子说话,教导他们、命令他们的时候,才 算是教育他们。在你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甚至当你们 并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你们 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哭,怎样读报 --所有这些都对儿童具有很大的意义。”[9](P. 247)可见,身 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 己、品行端正、积极向上,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习惯;反之,如果父母自身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教孩子 的是一套,自己行的是另一套,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 下产生不良习惯的种子. 2.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指出:如果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保持一致,学校教育就会降低效果或 完全无效. 溺爱型家庭的儿童之所以会发生教育无效、行为出现 问题的情况,正是溺爱型家庭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保持 一致的结果。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矫 正,甚至当教师对孩子进行批评、忠告时,他们不仅不接受, 反而百般辩解,并多方庇护孩子,或对批评者发泄不满情 绪,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必然是肯定 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在意识中固定下来。这种多次、长期 的条件反射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不断的加强并形成稳 固的行为习惯,最终导致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儿童 出现行为障碍. 在今天已经有很多家长意识到溺爱会对孩子造成不好 的影响,所以又有意识地不娇宠孩子,以使孩子正向成长. 不溺爱孩子这是家长主观上能够做到的,但很多家长由于 客观原因所迫,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城市双职工家庭等, 尤其是前者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互动,导致了今天 存在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存在———无 爱与溺爱的融和。一方面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身处异地,他 们对孩子品德上的教育、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无 法面对面做到,这时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处于缺失父母之爱 的状态;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父母和孩子相处时,他们为了 弥补平时的缺憾,就对孩子百般宠爱、千方百计满足其要 求,这时又走向了另一面———溺爱。这两种极端性的情感 融和在一起就导致了儿童道德教育上的问题的出现,主要 表现在教师虽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出了要求,但是由于 家长对儿童的行为不能进行即时即地的督促,另外即使留 守儿童父母在身边,但是由于溺爱的存在反而纵容了孩子 的不良行为。由于无爱与溺爱的融和而造成的留守儿童畸 形成长,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严重的 甚至触犯法律. 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有赖于各种积极的爱:母爱的关怀、手足的情谊、以及父母 间的亲密爱情。家庭是爱的第一学校,父母可以给予子女 温暖的慈爱和道德的约束,在子女的心中种植下美好的种 子,从而为子女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打好基础。积 极的家庭伦理情感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父母们要把握 住这种爱的度,让爱建立在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楚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J].零陵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 2001(2).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0. [3]黑格尔.历史哲学[M].台北:台北里仁书局, 1984. [4]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 2003(10). [5]P. Samue,l PearlyM.Oliner. TheAltruistic Personality:Rescuers of Jews in NaziEurop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6]Selma H. Friberg. The Magic Years[M]. New York: Simon, 1959. [7]国际教育基金会编.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9]赵丰.青少年成长急需解决的16个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 社, 1998.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