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所具有的积极意 义。另一方面,家庭伦理情感约束儿童的某些不符合道德 要求的行为。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那么就不会反其 道而行之,而是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 家庭伦理情感是通过这样的作用机制对儿童的道德教 育起驱动作用的,首先儿童为了要一直拥有父母的赞赏和 喜爱,他必须能够承担起其所处年龄的相应责任,比如照料 自己的东西,清理杂物,做家庭作业,以及尊重他人,尊重他 人的财产等,这些都是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反过来当孩 子完满完成自己年龄阶段的相应任务时,父母就会对孩子 逐渐产生信任,觉得子女值得信赖时,他们就放心地让他们 承担更大的责任。一步一步父母的声音和教导从外到内, 转变成孩子自己的一部分。当孩子说:“在我内心深处,我 知道这是正确的”,这时候这个孩子就变成一个自主的道 德人。有人把这种发展用5个阶段来描述。首先,与父母 在情感上的亲和力使孩子把安全感和共情的回应与道德义 务感联接起来;其次,吸收消化父母的规范;之后理解到共 情有利于他们对规范的严格遵守;接着他选择理想和偶像, 这些通常是早期在基本人际关系中学习的反应;最后,她会 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道德标准的载体或实现此标准的老 师。[6](P. 300)总之积极的家庭伦理情感驱动儿童放弃不良行 为,以博得父母之爱和赞赏. 3.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巩固作用.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稳定的道德品质,而不 是满足于一两次的道德行为,即道德教育应该形成受教育 者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 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78论文在线www.qiqi8.cn 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巩固作用,就是指儿童 形成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后,家庭伦理情感继续巩固 道德教育的成果,促使儿童形成更加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 德信念进而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巩固作用表现在: 一方面儿童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中进一步接受道德教育, 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学校德育不能完全满足儿童道德教 育的需要,这就要求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够进一步接受道 德教育,巩固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 中,儿童产生了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学校 道德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儿童在与家人的情感互动中 进行道德实践,巩固和加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学校德育 因为学校教育模式所限,往往只能满足于结合有限的道德 实践实例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抽象化的教育要 求。然而,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进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教育对象真正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在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尚远远不能满足道德实践的需 要。于是学校科学而系统的德育思想也只能靠单个的教育 对象自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密切 配合,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而儿童的社会实 践主要集中于与家人的亲情互动中。在这种亲情互动中进 行德育思想的灌输和道德实践符合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情 感过程,有助于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巩固作用的作用机 制主要建立在学者赫希的“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即当个 人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依恋时,就会在做出某种决定或进行 某种活动时考虑他人或群体的意见与感情。儿童与父母感 情越深,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就越深,他就越会把父母当作 自己的社会心理场(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ield)的组成部 分,他就越有可能在做违法行为时考虑可能会使父母陷入 窘境或惹上麻烦。另外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他与父 母的期望的联系就越密切,因此他就更有可能遵守社会的 法律规范。同时依恋也会促进共情能力的成长,“孩子若 能够听从父母的引导,他就能够体验共情。体恤他人的能 力,即能够认识、感受别人的痛苦或喜悦就是自己的痛苦与 喜悦的能力,是拥有奉献爱心、承担责任和他人建立圆满关 系等能力的基础。”[7](P. 216)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归属感” 理论也间接指出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中起巩固作 用,因为“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越微弱,他对群体的依赖就 越小,他就会越多地靠自己,就会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不 考虑其他的行为准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很深,孩子 的归属感就越强,他就不会行事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 而会巩固儿童的良好行为,限制其不良行为. 二、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在儿童道德教育 中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一分为二 的,不存在绝对的肯定与绝对的否定。家庭伦理情感在儿 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例外,它们在促进儿童道德教育 的同时,同样也会起消极阻碍作用。家庭伦理情感对儿童 道德教育的消极阻碍作用主要是通过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 表现出来的。在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中又以父母对待孩子 的溺爱、无爱和夫妻之间争吵缺乏恩爱这3种情感最具代 表性。以下我们就这3种主要的消极家庭伦理情感对儿童 道德教育的消极性作用进行探究. 1.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加大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难度. 首先,消极性家庭伦理情感恶化了儿童道德教育环境, 从而提高了道德教育难度。道德教育环境指的是道德教育 所面对的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发展 和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道德教育环境对人 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 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家庭伦理 情感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社会环境范畴,直接影响着 儿童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和儿童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消 极性家庭伦理情感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环境,在儿童道德 品质形成、发展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着阻碍的 作用,并进一步恶化了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提高了道德教 育的难度. 宋朝袁采在他的《袁氏世范》一书中特别指出:“人之 有子,多于婴啼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 叫好,不知禁止,而以罪保姆。凌铄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 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 父母曲爱之过也。”[8](P. 130)就是说有的父母对于小孩子采 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错也不加管教,反而怪罪保姆;孩子 欺负别人,不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指责别人。这样就会使 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渐养成恶习。这是因为父母一 味地慷慨给予,而不教会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 他人的爱,孩子就会处于一种唯我是尊的家庭环境之中,他 们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 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以致很难做到遵守 规矩和对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如果父母对孩子无爱,这种无爱一样会造成一种消极 的道德教育环境。父母是不是真诚地爱孩子,子女感觉非 常敏锐,即或是很小的孩子也能感觉出来。父母若不爱子 女,子女就会和父母疏远,不信任、不尊重父母,不会去理解 父母的心思和意图,明知父母教育的对也不听,批评的有 理,也不接受,把父母的话当作耳边风。如果父母对孩子表 面很爱,实际并不真诚,有点虚情假意,孩子也会感觉得出 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而且甚至 会对父母十分反感,有意地去顶撞. 夫妻之间如果整日争吵没有恩爱的话,那么同样也会 给儿童的道德教育环境带来恶劣影响。我们知道夫妻关系 和谐,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相关心理解体贴,感情深厚是 教育子女的精神力量,也会成为子女的精神财富。子女就 在这种夫妻关系和谐、亲密、忠诚、激励、团结合作的家庭环 境中,逐步培养成心地善良、心灵健康、对人关心、热情负责 的精神品质,为他们人格和道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如果父母相互争吵、发动冷战、离婚时双方争夺或不要孩 子,离婚后拒绝给抚养费、推给祖辈等都是对孩子稚嫩心灵 的残酷打击,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美国社会学 家W·古德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