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 |
|
|||||
明朝大儒曹端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4 19:49:28 点击数:[] ![]() |
|||||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曹端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业并举,德育为先;尊师重教,身教为先;躬行实践,立志为先。曹端的教育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某些论断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曹端;理学;教育;价值 一、曹端的教育思想 (一)德业并举,德育为先 曹端把学习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一类是事业,他提倡德业并举,不能有所偏废。他说:“君子之学,进己之德,修己之业。”但在德与业两者的顺序上,则有先后之分,即道德较之其他学习内容具有优先性。他说:“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若一向偏滞词章,深所不取。” 孝义是德育的内容,而词章则属于“业”。曹端不是不重视学业,只是反对“偏滞”词章,“偏滞”就意味着把“业”放在了首位,而弱化了德育,这是所不能允许的,一个“深”字表明了曹端德育为先的坚定态度。曹端要求在小孩子稍能懂事时就要教育他们恭敬尊长。“小儿稍有知识,则教之以恭敬尊长。”在家庭教育中,曹端更是强调德育的优先性。他说:“子孙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传,十六岁人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底于道。”又说:“成家之计,莫先于教子孙为善。”这与我们今天说的“不能成才,先要成人”的思想是一致的。“成人”是对人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今天的“成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道德、不文明的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不做,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成人”思想是从消极意义上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与古代儒家的“成人”概念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儒家的“成人”是对人很高的要求,它并不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的要求,而是要求人积极地有所为,既要成己,又要成物,成己就是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成物就是要推己及人。曹端这里讲的“为善”实际上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扩充自己的善根,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是成己;把自己的善心扩大到他人他物身上,这是成物。 曹端为什么如此重视德育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德育为先是儒家的一贯做法。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类,德行排在首位。孔子的学生颜回因德行而名列孔门第一,并不闻其在事业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把传道放在首位。二是现实原因。明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读书人都奔竞于科举道路上,做时文,求功名。那些经师经生只传习经文经注,而不重视德行的传习。曹端不但不否认要读经注,而且要求用心去读,“使之先入其心”,但与这些经师不同的是,曹端认为,文以载道,经书只是寻道的媒介,道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六经,四书,圣心之糟粕也,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因此,曹端批评那些经师经生说:“口耳之学,不得于心。枝叶之文,不得其本。此等传习,安足以收放心、养德性而有实用于世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师”之誉的曹端才更加突出德育教育以纠俗世之偏。 (二)尊师重教,身教为先 人受生于天地之中,虽禀得太极之至善之理,但终归难免于气禀之偏、私欲之诱或习俗之染,故不能无过,所以需要得到明师的教导和朋友的帮助,从而闻过、知过,最终改过,不断地完善自己。小孩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生而无知则蒙”,当然需要接受教育,“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因此,师友在人的一生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曹端强调“为学必先尊师重友”,他说:“苟非性之,而不有明师以教导之,益友以辅责之,则不可得矣,是以君子隆师而取友。”所谓“性之”是指生而知之者,曹端和孔子一样,也认为有生而知者,“人固有生而知之者”。实际上,连孔子都说他自己并非生而知之,那么,尊孔子为圣人的后世还有谁敢说生而知之呢?所谓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罢了。因此,事实是每个人都必须授受教育。同时,曹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地承担教育别人的任务以“尽吾当然之道”。他说:“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惟不弃一人于恶,则不有用其爱敬矣。且君子非欲使人爱敬而后为,此亦尽吾当然之道而已,而人之爱敬不期而至焉。”又说:“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且劝其改之可也。”也就是说教育别人并不是教育者专享的权利,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义务。 在当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官方指定的经、注当然是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师友的传授,但曹端则更强调德育的开导、辅责,他说:“彼生而蒙者,及其长也,有明师以开导之,有益友以辅责之,则可以启其蒙而进于明,道义亦为身之所有而尊贵焉。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又说:“人之道义,多由师友开导、辅责之功而得道义有于身之贵且尊,则吾之尊贵,实师友与之耳。” 曹端所生活的明初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因适应科举考试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了“经师易得,人师难逢”的社会现象。经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理解、记诵经注,学做八股文,因此,对经师主要是技术上的要求,品行则在其次。而曹端既然更强调人的德行,那么势必对教育者的身教有很高的要求。他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又说:“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教为先。他说:“古之治家之道,惟以身教为先。为家长者,必先躬行仁义,谨守礼法,以率其下。”“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曹端本人就是身教的典范,他的学生谢琚说他“修己教人,动合礼法。一言一行,皆有规矩。一动一静,尽合准绳”。又说:“先生修己,明善诚身,无所不至,未尝不安舒自得也,手容恭,足容重,头容直,气容肃,此其为人所钦也。”扩大到国家,则君主要注意身教,“天下之本在君,而君正莫不正也。”
(三)躬行实践,立志为先 《明史》本传说曹端“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曹端说:“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又说:“学者以实为贵”。这里的“实”就是儒家所谓的践履、实践。儒家的实践不是主观见之主客观,而是致力于人格境界的提升,是一种道德践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根本,属德,属内圣,而齐、治、平等属业,属外王,儒家强调内圣,由内圣开出外王。曹端这里的“实”就是指道德践履。他说:“天无不实,寒便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他恁地。圣人仁便是真个仁,义便是真个义,更无不实处。”很显然,这里的“实”是针对社会上的伪仁伪义而发。他说:“圣人为己之实处,譬如人之饮食,珍羞异馔罗列在前,须是吃得遍方好,吃得不遍又增加得来,亦徒然。今人惟恐不闻,既闻得,写在策子上便了,不解自去着工夫。”古人不怕不闻,怕闻而不能行,而今人却正好相反,惟恐不闻,闻而不能行。曹端认为,为学应该体之于身,见之于行,方为真知。他说:“为学必将圣经贤传字字句句于心上理会,务要体之于身,见之于行,不可只做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