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道德教育严重走入误区。同时,德育还必须面向未来。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社会的特性,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教育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因此,德育务必要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构建,用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引导和培育学生,促使他们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人格,贡献社会。 (二)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时代,重视培植道德主体性,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也是近年来世界性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因而,我国现代德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还应着力于道德主体思想的建设。儒家学者强调道德教育要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相结合,注重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从我国德育运行的现状来看,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诵记和奉行,而很少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机会,不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忽视和淡漠了道德主体。其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致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德育产生了排斥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认真汲取儒家注重自我修养的德育传统,把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之与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相互补充。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不断提高和充分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之中,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参与教育的转变。在德育过程中,坚持德育的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摆脱当前高校德育困境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过程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待传统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但我国社会转型期德育体系的构建不能无视德育传统的精华。中国德育传统的精华是一个不断认识、挖掘和整理的过程,只有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德育才能充分发挥其育德功能。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