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孔子把以“仁”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克己复礼”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先河。探析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丰富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礼;道德教育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人物,其倡导的“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享有盛名。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见,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以“仁”为本——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仁”。在孔子之前,“仁”就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德。如:《诗经》三O五篇中两篇有“仁”字,《郑风·叔于田》篇“洵美且仁”、《齐风·卢令》篇“其人美且仁”。《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五十八篇中有“仁”字的五篇:《仲虺之诰》、《太甲下》、《泰誓中》、《武成》和《金媵》。其巾《金滕》篇记载“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仁”作仁顺解。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尽管“仁”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德,但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还不是指导社会行为的唯一准则。例如《周礼·大司徒》篇中所称的“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仁”只是“六德”之一,并不作为“六德”之首,更不涵盖其他五德。又如《左传》中“仁”字有33处,《国语》中有24处。这时期“仁”也主要是与其他德目如“忠”、“孝”、“义”、“政”、“礼”、“信”等并列。历史上真正把“仁”的内涵丰富,并加以积极宣传、提倡并作为其他美德基础或者核心的则是孔子。孔子之后,继而由他的学生和后期儒家思想家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历经考验,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何谓“仁”?《礼记·中庸》指出:“仁者,人也。”《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这些都是对“仁”所作的最通俗最基本的解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仁者,人之德也。”又说:“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日: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日: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所谓“从‘人、二”’,意即将爱心施与别人为仁,爱自己并不称仁。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一出发点上建立起来的。 孔子强调“仁”的基本内涵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并非偶然,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殷商时代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当时普遍实行人殉制,奴隶主经常把大批奴隶作为祭祀的牺牲品或陪葬品。周灭商以后,虽然废除了人殉制,但是殉葬制的社会心理尚未根除。于是出现了束以人形的草人作为殉葬品,后来又改用木制或者陶制的人形俑,虽无人殉之实,却仍有人殉之意。而春秋之际,秦国仍然保留人殉制。孔子不仅强烈地反对人殉制,甚至对俑殉制亦持反对态度,“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并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可见,在孔子心中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这表明,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作为理论前提的。 二、“克己复礼”——孔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围绕“仁”而展开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的内涵又极其丰富。如,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首先孔子把“仁”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品质,同时又指出“仁”的情感基础源自“亲亲”(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的朴素情感。仁首先是一种血缘的亲情之爱,而“仁者爱人”就是将这种爱推而广之到社会,把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爱传递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泛爱众”表现在爱父母方面即是“孝”;表现在爱兄弟方面即是“悌”;表现在爱朋友方面即是“信”;表现在爱民族爱国家方面即是“忠”。自此,孔子将“孝悌”“忠信”等诸多优良品质涵盖在“仁”的观念之下,同时在践行“仁”的过程中,又提倡坚持“孝悌”、“忠信”等原则。总结众多践行“仁”的原则,孔子以“仁”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通过“克己复礼”得以实践的。 实际上,“克己复礼”是实践“仁”的一种双维度的思维模式。作为第一维度的“克己”针对的是个体的“修身”;作为第二维度的“复礼”针对的是国家的“治世”。“克己”要求个人恪守道德准则,实现内在的超越;“复礼”要求社会以德治世,实现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如《礼记·冠义》中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应该是“仁”与“礼”的完美统一。而“仁”的实现要借助于“礼”,如孔子所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里所谓的“礼”主要是指从西周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礼节等。但是,孔子所提倡的实际上是周礼的基本精神,而不是要恢复周礼的全部内容。孔子反对人殉制、俑殉制就是最好的佐证。事实上,“仁”与“礼”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仁”是人内在的本质核心精神,是对“礼”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的概括总结;而“礼”是客观存在的一整套社会行为规范,它是实行“仁”所依据的行动指南。“克己”就是用礼义压制和约束个人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规定,即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最终将守礼的举动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行为。 然而,守礼自持只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