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深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该模式为我国企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健康消费,维护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企业道德;建设;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西方社会兴起了以反对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未来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运动,并逐渐汇成一股绿色思潮,随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政治倾向和政治要求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主张把社会主义运动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又能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这对我国企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有三个诱因: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的急剧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
(一)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的急剧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20世纪50~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并不能掩盖其背后的种种矛盾,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自然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控制着世界主要资源,其对全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枯竭。
为避免本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引发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重大的环境公害事件。如日本的水体污染、英国的大气污染、美国的光化学烟雾等。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接连出现能源危机,以及意大利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等。印度学者萨拉·萨卡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达国家的剥削、压迫和过度消耗资源”[1](P257)。可见,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和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置全人类根本利益于不顾的贪婪自私的本性。只有消除资本主义,才能解决全球生态危机。
(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无条件推进工业化,结果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开始承认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等成为欧洲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的煤炭、石油、建材等资源消耗世界第一。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严重污染,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1/3的城市空气被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土壤污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2](P3)。苏东剧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深层反思,其中生态社会主义因其对人类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的、独到的见解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它以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并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寻求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模式。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的兴起20世纪70年西方绿色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1953年美国学者博尔丁首次提出“生态革命”的主张。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新的危机,新社会运动应运而生。其中绿色运动抓住了最具政治意义、关乎人类命运的生态问题而成为西方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到20世纪80年代,绿色运动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抗议反人道、反自然的资本主义制度,旨在防止生态灾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运动,反映了以生态问题为核心的各阶层群众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怀疑与困惑,甚至丧失信心而寄希望于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以此为基础,在西方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社会组织,诸如“环境保护———绿色行动”、“未来———绿色行动”、“第三条道路行动”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社会主义者开始进一步思考未来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建立一个绿色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文化的和生态的马克思主义”[3](P458),它关注人类生存的整个宏观环境,从自然生态域和社会生态域多角度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和谐统一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以期实现自然和人的双重解放。无论是在理论建构方面,还是在政策取向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始终把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主张。
(一)主张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生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工业化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是一种为了经济利润而剥削他人和自然的、鼓励竞争、贪婪、社会统治和无限增长而与生态可持续性极不协调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不得不为利润增长而竞争并尽可能使环境支出外部化,结果必然是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不可替代的资源与环境的大量消耗和人为破坏。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生态矛盾。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真正积极的生存方式应是基于自然整体的协调及其生态平衡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物质财富量的无限增长。生态可持续性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没有生态的可持续性,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实现。
(二)倡导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追逐利润最大化所推行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但却使整个社会消费日益膨胀,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而且资本主义制度倡导的消费主义文化,诱使人们为了享受消费而拼命工作,既加剧了人的异化和消费的异化,又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加剧了生态危机。
正如本·阿格尔所言:“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4](P486)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这种情况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严重。他们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实施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他们提出应该把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和活动时,要重点考虑它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和支付的环境成本。他们主张采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软技术”和小企业,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改进上来,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而适度增长,把资源消耗限制在可维持的限度之内。
“小即是美”的消费观念提倡一种节约和适度消费的“朴素生活作风”。
(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领域,还包括社会生态领域。他们认为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