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提,个体合理合法权益的保障和实现是社会正义体系建构的基础,个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的不断普遍扩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而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不能在严厉压抑个体的传统文化的惯性的影响下走向极端,连个人、个性、人权等也忌讳起来,不自觉地又落回传统巢穴,这会给现代文化体系的建构造成严重障碍。 第三 、经济伦理是现代道德的典型形式,突出了道德的具体性、应用性、平民性、普及性和实践性。传统道德体系建构在抽象的心性论基础上,以宗教伦理(升华)、政治伦理(强制)、家庭伦理(普遍)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调节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重要地位,而现代道德体系中立化倾向明显,其作用也逐步淡化,主要是自省自律,突出了在法律底线之上的个体道德选择的自由性,不以自己的情感态度左右和干涉他人的事务,也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内涵,同时伦理道德的影响范围又在扩展,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也增加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新内涵,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统道德突出“礼”,“故学致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荀子 劝学》),而“礼”的内核便是维护等级制,传统伦理是君明臣忠民顺之德,道德规范的等级性严明,为专制统治服务,而现代道德是基于陌生人之间平等自由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事缘核心的伦理替代了血缘核心的伦理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个体能力替代了既定身份成为人在现实社会发展的起点,道德观念体系因之发生根本改变。经济伦理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明确划分,亲兄弟明算帐,私德公德分明,打破了传统道德体系以亲情原则推扩公共行为规范,以私人道德修养来维系社会伦理的封闭循环圈。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传统人际关系(私人关系为核心)为基础,社会关系也往往以拟亲情形式出现而纳入等级外围,而现代社会组织形式是以现代人际关系(公共关系为核心)为基础的,亲情关系也渗透社会化内涵,社会规范替代了血缘伦理成为行为的观念支撑,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为准则分离甚至背离。传统道德推崇圣贤之德,而经济伦理是百姓公德,平等互利是其核心原则。现代道德不再执著于“圣人”“完人”的高线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建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底线伦理和新型家庭成员关系的新规范,这些具体的观念和行为变化不再只是思想文化界的空洞喧嚣,而成为百姓时刻亲历的心理冲突和行动范式,因而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内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第四、传统道德理想的实现途径是通过个体道德修养逐步外化形成德治社会,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逻辑下,个体道德是道德社会形成的前提,而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圣人的最高境界是“无知无欲无功无名”,这样个体权益的自觉放弃、牺牲和转让成为社会成员的美德标准,个体性的压抑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代价,从而形成静定保守的社会僵局。而现代道德体系是以个体利益合理合法地实现为前提的,只要不影响他人利益,个体可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理想社会是以更好地保障个体自由为出发点的,制度变革是以更好实现个体权益为目标,自私自利的个体捍卫自己权益的过程便是社会正义体系形成的过程,在这种逻辑下,个体的“道德”(以放弃为路径的消极道德)反而会纵容不合理的政策和体制长期存在,而促成了不道德的社会或不合格的制度伦理。因此,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绝不是传统美德所能涵括的,传统道德的某些要素可能还会获得现代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但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框架则必将打破,而突破口正是现代道德体系的入口:利益。经济伦理正是从利益出发的道德,它在生产观念(如不断扩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流通观念(如重商意识市场观念)、分配观念(如重视机会平等而不过分强调结果平均的观念)、消费观念(如合理消费是生产动力的观念)等等方面的新建树给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根本性冲击,构成现代道德新内涵。 三、经济伦理是现代文化观念体系的重要支点 道德体系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一个重点,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摩尔小姐(新道德)本来是并提的,而且大众观念的变革总是从道德观念的革命发端,民主需要血雨腥风的革命奠定基础,科学需要学贯中西的精英去启蒙和普及,而道德革命却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层面由大众完成的,有着超前的观念和滞后的行为模式的新文化英雄们并不能代劳,有着改天换地、扭转乾坤势力的政治英雄们也无法左右,道德的变革既是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先兆也是其产物,而这样的革命是更深刻层次的,影响着整个文化体系的走向。经济伦理不仅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步入现代化正轨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观念体系的重要支点。 经济伦理改变了社会发展观念,传统伦理以维持既定秩序为主要目标,把“天下大治”、“永保太平”作为最高目的,完全沦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为保证一家之私天下千秋万代,在经济上崇农抑商,自觉消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