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并没有出现在讨论中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粉领阶层的工作性质以服务为主,其中包括为男子服务的项目。因此,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造成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值得研究探讨,而不应只责备粉领人员缺乏道德观念。其二,粉领阶层能挣大钱的能力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是否与打破了传统男子主义的心理平衡有关?也就是说,尽管从50年代起中国妇女已开始走向工作岗位,但传统认为男主外、负主要养家责任的社会意识仍大有残余。因此,当粉领阶层成了挣大钱的群体,是否也是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冲击值得考虑。 尽管94年的讨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90年代的社会对女性的意识已有新的变化,那就是:女人不仅能象男人一样能挣钱,而且有些能挣大钱。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对社会性别观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30年代娜拉的影子仍然存在于中国。 四、结论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报刊上进行的有关社会性别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变化:从五四的公开社交,到30年代的娜拉离家;从60年代提倡的思想觉悟,到80年代的拼搏精神,以及90年代的挣钱能力,社会性别对女性定义不断向男性的定义靠近。这种靠近当然不是指生理性别的任何近似,而是指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以及闯天下挣大钱的本领等气质、性格、价值观上的接近。因此,民间流行的“阴盛阳衰”可以作为解释这种近似的最好词汇。 阴盛阳衰的现象在理论上为研究中国妇女问题上提出了哪些新启示?在后现代女学主义的理论模式上,有两点值得思考:其一,如果我们承认阴盛阳衰的现实,承认中国男女之间在性格、气质、精神上有不同程度的接近,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那么,社会性别(gender),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就不能解释现存的阴阳交错的现象。社会性别(gender)仍把男女意识作为一成不变的、固定的观点,显然具有研究现实的局限性。借用后现代女学主义的抵抗(resist)、权力(power )作为新视角将成为必然。 后现代女学主义认为,权力来自于多种不同的渠道,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与诸如阶级、教育、种族、性别及其他各种特定的社会及个人因素有联系。因此,抵抗(resist)权力的能力,人人有之。运用这种视角来研讨妇女问题,有助于打破僵硬的结构式的思维方式,使女性研究得以作为一个流动性的变化中的现实突显出来。 「参考文献」 [1]Croll Elisabeth(1978)Femin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 Roatlege Press. [2]Ko,Dorthy(1994)Teacher of the luner Chamb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3]Lang,Olga(1946)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Ropp,Panl(1990)Heritage of China ,Berkel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 [5]Stacey,Judich(1983)Patriarel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China ,Berkeley: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6]Tu,Wei Miny(1992)The Confercian World observed ,Howlulu,Hawaii.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