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      ★★★ 【字体: 】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52   点击数:[]    

际上反映了60年代的一些情况,特别是“铁姑娘”的形象,表现了以阶级为划分标准的社会意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毛泽东时代,社会性别意识是被阶级斗争意识所代替,人首先是以阶级来划分而不是以生理性别来划分。   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告别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主的观念,效益、市场、竞争成了社会的主导思想,社会性别观念也随之产生变化。1988年,由李予署名的公开信在《中国妇女》杂志上发表,引起了第二次讨论。有大学学历的李予,修完产假后,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工作者,而无法继续工作。反之,大邱庄的农村妇女,自动回家做妻为母,震动了中国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具有对比性。有知识的城市女人李予,带有毛泽东时代的性别观,认为工作是第一位的,但成为改革的“受害者”;反之,大邱庄的农村妇女,缺乏文化知识,成了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支持者,改革的“受益者”。这种现象在讨论中并无人涉及。但是,改革时期的社会性别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在题为《历史的怪圈》一文中,作者再次为林语堂30年代的观念夯实基础。正如作者指出的:这一怪现象源于毛泽东/社会主义错误的社会性别观念。毛泽东的口号:男女都一样,不仅违反了客观、自然上的男女不同规律,而且是历史怪象的根子(1988,第3期,第4-5页)。同样出于批判毛泽东不“科学”的男女平等意识,有作者通过经济发展的规律去分析。一作者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低下的阶段,通过增加妇女就业比例,不仅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造成虚假的男女性别平等观(1988第1期、3期、4期),不论是强调生理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规律,作者们的观点在于说明男女有别,女人应有自己的天职。   一位下乡的女知青用亲身经历支持以上的观点,批评毛泽东的男女平等观念。作者写道:毛泽东时代不仅要求女青年象男人们一样做好工作,而且还要管理好家务,这种解放不如不给我的好(1988年第4期第4页)。   生理性别成为女性生活内容的决定因素,同时成为改革时期一些妇女受歧视的根源。在分析“为什么企业不愿意雇女工”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体力、竞争力低于男性。在强调生产效率的改革中,企业自然不愿雇她们(1988年第2期第6页)。除了生理条件外,有作者指出,缺乏教育、培训,上进心不强等,都是改革中妇女保证“铁饭碗”的障碍。   面对种种问题,杂志社的编者指出:“拼搏,是女人的出路”,为她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拼搏。实际上与63年的讨论中提的思想觉悟一样,这也是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不同之处在于拼搏摆脱了政治色彩,而体现了商品经济中的竞争的色彩。   这种生理性别给女性带来种种障碍的意识在94年的“吃青春饭”的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答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出现的“粉领”职业吸引了不少年轻、漂亮的女性,并证实了她们是生理性别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粉领职业和挣大钱有关,这种特殊的联系,促成了94年的特殊话题。   对“吃青春饭”的讨论起源于两封来信:一封来自署名小丽的中学生,另一封来自于大学四年级学生文洁。她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女青年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生活价值观,是否粉领职业就是道德不好。读者来信反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种观点:树立好的道德观是女青年中的重要责任;不能做华而不实的人;社会对粉领工作的错误理解。而持有前两种观点的人在讨论中居多。   不少作者认为,粉领工作与道德标准低的职业有关,原因在于粉领工作不要求文化水平,不需要技术。知识、技术与挣钱手段的相背离,证明了粉领工作缺乏道德。(永春,1994年第6期,第12-20页)另一位作者写道:把女人的青春作为商品不仅是发生在中国,在十八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后,妇女也把她们的肉体作为商品出卖,毁掉了良好的道德。作者继续写道:如果年轻女子只注重外表美,将很快会毁掉自己,因为保持良好的道德观是永恒的美德,人不能只去挣只顾眼前的、不干净的钱(1994年第9期第16页)。   讨论中,作者们不仅把粉领阶层看成与道德有关,与挣钱的手段有关,而且与生活态度有关。这种观点反映在另一位读者来信中:挣大钱与女性生活的意义并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好青年,不应把挣钱作为生活目标,而是应考虑对国际、社会的责任(1994年第9期第16页),另一位青岛读者写道:青年妇女的生活态度应放在长远观点上,她们应该把学知识、学技术作为长远的出路。因此,吃短暂的青春饭是靠不住的(1994年第5期第20-21页)。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二十五岁的赵玉红讲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作为一名粉领阶层,她工作一直十分努力,并拼命学习外语,以提高服务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她终于拿到了国家级比赛优秀奖。这种社会承认,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安慰和意义(1994年第2期第8页)。一位支持者进一步指出了粉领阶层“进步”意义。作者指出,粉领阶层的出现是对传统中国妇女贤妻良母形象的取代(1994年第4期第23页),进而挖掘出粉领工作的积极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

  • 下一篇文章:三峡移民的德行——美德与贫穷不会携手行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骚扰定义浅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