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      ★★★ 【字体: 】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7:52   点击数:[]    

些30年代的变化使不少上层男女,包括女权主义者开始对社会性别对女性要求的变化提出了疑问。当时在长沙女子学校任校长的曹保孙(曾国藩之孙女)就在报界提出:是否参加社会职业就能使中国女性成为新人?中国妇女能否在保持传统的贤妻良母基础上接受西方意识成为职业妇女(croll 1978)?换句话说,女人如何像男人一样走向社会,同时兼任贤妻良母成为重要课题。   蒋介石在1934-1935年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回答了这一问题。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在于重建孔孟的道德和伦理及维持社会治安,重估社会对女性的意识也成为运动中一个重要部分。参加讨论妇女问题的知识分子,来自不同的党派,有代表国民党的保守派,有民主开明人士,也有来自共产党的左派。《妇女生活》、《女子月刊》、《女声》等杂志成了争论的重要阵地。   代表保守派的观点,哲学家林语堂认为,近年来为妇女开办教育提高她们的文化知识,已对社会性别意识有极大的改变。但是他本人认为,对女人来说,做一个好汤要比写一首好诗更重要,女人的拿手作品应是生养胖孩子(croll 1978:126)。   代表民主开明人士及共产党左派的知识分子郭沫若、沈兹九、罗琼等对保守言论立即反攻。重新探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中的薇薇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声音。正如沈兹九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中国的娜拉们不能回家,她们不能重新作为家庭的奴隶(申报副刊《妇女园地》62期,1935年4月28日)。   从对娜拉的讨论到五·四“男女公开社交”的口号,至少在知识分子中间,与女性意识相关的社会性别已有了很大改变。五四时期的性别观念强调打破男、女之间的界限,女性参加到由男子主导的社会活动中;而30年代的性别意识,则是通过娜拉的形象来强调走出家门寻求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提倡,不仅再次向传统性别意识提出意义深刻的挑战,同时,也为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性别意识打下了基础。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时代(1963-1994)   30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观点——社会应允许女性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继续发展到毛泽东时代。但是,毛时代的社会性别意识没有直接强调娜拉的独立自主的精神,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性别意识重点在于:女性参加工作,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作为社会成员,妇女有义务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区别于30年代的性别意识。下面,我将对《中国妇女》杂志上发表的三次讨论:“女人活着为什么”(1963-1964),“女人的出路”(1988-1987)及对“吃青春饭”(1994)中的看法进行分析。   发动广大家庭妇女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起于58年的大跃进,同时,妇女的双重劳动——工作和家务的矛盾也开始成为新的妇女问题。1963年由全国妇联主持的“女人活着为什么”的讨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妇女双重负担,而且,也向社会提出了什么是女人?她们的生活目的是什么等问题。   两篇带有社会主义性别意识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妇女》第四期:一篇题为《革命妇女的人生哲学观》,另一篇为《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打响了讨论的第一炮。与之相反,有些参加讨论的人仍用当年林语堂的观点,反对以社会工作为荣的观点。笔名为张建的文章写道:女人之所以是女人,因为她们是他人的妻子母亲。如果她们做好称为女人的事,这比提高思想觉悟、掌握知识都重要(1963年第2期第12页)。可见,明清孔孟之道的贤妻良母论仍有相当的市场。   同时,几位身为工作积极分子的女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反对这种陈词老调。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钟关华写道,尽管她爱人在外地当兵,自己一个人要照顾三个孩子,但她从未因为家庭影响工作。钟继续写道,对工作负责、作贡献比个人幸福更重要(1963年第7期第13页)。另一位女工朱西凡讲道,她雇一保姆来代替自己照顾家务、孩子。工作中,她积极努力,因此,很快加入了共产党。   表现“中间”态度的人也有一些,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以邓玉兰著名的作者写道:也许结婚的女同志不能像男同志一样,因为有家的妇女有更多的家务负担。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女同志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作好家务。(1963年6期第12页)。尽管讨论者各有己见,但中心仍围绕着社会如何看待由生理性别决定的女人的社会职责问题,工作与家庭成了主要矛盾体。   兼顾两方面,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成了妇女杂志编者的结束语。文章指出:女同志如果有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她将会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1963年12期第12页)——曹保孙在30年代提出如何兼顾贤妻良母与职业的问题,在60年代做了另一种解释,即妇女的觉悟,这一主观能动性是帮助她们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方法。   尽管编者的社会主义性别观十分明确,却受到《红旗》杂志著名为“万木春”的文章的批判。笔者指出,《中国妇女》杂志在主持的对女人活着为什么的讨论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一套,给妇女灌输错误思想。此外,不谈阶级问题只讲妇女问题是极没意义的讨论,因为没有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指导讨论(红旗,1964)。   万木春的马列主义的调子,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

  • 下一篇文章:三峡移民的德行——美德与贫穷不会携手行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从“五四”到九四的争论谈起(1919-1994)”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社会性别意识在20世纪的变迁与回归...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骚扰定义浅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