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字体: 】  
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6:52   点击数:[]    

回答说:“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在这个例子中,偏私的爱与非偏私的爱之间的冲突通过诉诸于人的角色而得到解决,适当还是不适当都是由其所处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舜作为天子的身份,在道德上是无力保护他的父亲免于处罚的;他作为天子的责任优先于它作为儿子的责任。然而,舜可以决定天下对于他而言没有他作为儿子的孝的义务更重要, 因此他可以放弃天子之位而履行孝的义务。这个例子是用来阐述儒家在实践中是允许权------权变的。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一个关于两种爱之间冲突的例子吗?不能把它描述为两种义务------对父亲的义务和对国家的义务------之间的冲突吗?这个问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两种爱之间的冲突不是简单地通过比较和权衡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换言之,在决定行为的正当性的时候,仅考虑动机本身是不够的;角色、义务、礼法、责任等等都需要考虑到。也有人会问,舜是否把天子的责任看得太轻了而有些不负责任?要对此做出恰当的判断,就必须确定一些特定的因素,例如,舜继续作为天子的重要性有多大,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如何,是否有合适的继承人等等。但是有意思的是,孟子采用了为杨朱学派所赞同的观点来描述舜对天子之位的态度:“舜就象抛弃一只破鞋子一样抛弃了天子之位。”这是我们回想起向抛弃王位的亶父王的态度。在这个人物出现的同一章中,还这样评论了另一个人物:“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 (《庄子·让王》)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讲,因为舜重视他作为儿子的(特殊性的)义务, 他表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美德,也正因为如此他作为一个天子才是称职的。有这种天子的地位,他才能为更多的(普通的)人做更大的贡献。同理, 那些珍惜其生命胜于物质占有和权位的杨朱学派也是超脱了对财富和权力的欲望;这样他们才能承担起(无偏私地)为公共服务的职责。这些例子体现了品格与行为之间密切的联系。通常在儒家那里------这也是古典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特征------正当的行为不能与具有义的品格的人完全分离开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按照义而行为,有的人甚至看不到什么是义。(义可以被分析为第二层次的“美德”概念,指涉及行使义的行为的、自觉承担义务的主体的品格特征。)我们已经看到孟子是如何哀痛有些人不知如何保护其最大利益的了。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做不到某事,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在荀子看来,尽管作为主体能够做某事,但是不能被迫做某事。此外,尽管人具有做某事的可能性,但是他也可能不具备这个能力。最后,应当指出,宋明儒学家认真地思考了如何“推仁”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解决办法。程颐和朱熹把仁视为一个形而上学的体,它不同于作为爱的用(功能)。体用是宋明儒学字典中的一对专用名词,程朱以及其他哲学家用这对名词和其他名词一起来解释普遍的爱和特殊性的爱的同步性问题。他们的后继者张载把爱普遍性地运用到所有的人和事中去;他还提出了“理一分殊”的理论,这为程朱学派把普遍的爱与特殊性的爱相协调奠定了基础。  [1]本文原载A. S. Cua 主编的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New York: Routledge, 2003. 作者Kim Chong Chong 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教授;译者刘余莉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参考书目Chan, W.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 Jên.”  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 (1955).Chong, K.C.  Moral Agoraphobia: The Challenge of Egoism.  New York:  Peter       Lang, 1996.Cua, A.S.  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_______.  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1998.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Freud, 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London:  Hogarth Press, 1922.Graham, A.C.  Disputers of the Tao.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89._______.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Graham,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Singapore: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6.Knoblock, John.  Xunzi:  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 Volume I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ook 23, “Man’s Nature is Evil.”)Lau, D.C.  Confucius: The Analects.  Harmondswoth:  Penguin, 1979._______.  Mencius.  Volumes One and Two.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Lee, Desmond.  Plato:  The Republic.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55.Matthews, W.R.  Butler’s Sermons.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69.Nivison, David.  “The Classical Phil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现代荆棘丛中的玫瑰花——论媒体的伦理精神

  • 下一篇文章:反现代化理论的视野:亚洲与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浪潮——解读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上)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中国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