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超前的设想;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阅历,清晰的思想,鲜明的理念,独特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普通公务员和行政干部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是“自己提拔自己”;他们大都有自己的一摊亲手缔造的事业,且实力雄厚;在多年的事业拓展中,他们养成了带有强烈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企业家精神,他们随时都有创新和冒风险的冲动,然而他们尽管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却面对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群体;要走出封闭,有所革新,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时还带一些家长制色彩,基于创业和创新的冲动使他们与身边的环境和群体之间不断摩擦、平衡、妥协,乃至处在痛苦的孤独当中,坐卧不安,衣带渐宽,是他们普遍必经的一个阶段;而一旦传奇神话般的威信建立起来之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则开始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甚至成为无法无天的土皇帝。 他们既是等级制单极官场社会的挑战者,也是最底层世俗社会的叛逆者。他们是集权制单一主体社会的第二者,又是城乡二元社会里的第三者,也是农村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与社区政府既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他们的出现和壮大将对农村社会结构带来微妙的变化,使农村社会结构更加丰满和多元化。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兼有体制内的身份,但其社区领袖地位的认可主要是当地村民的感觉,而不是上级任命。 二 江苏永钢集团董事长、永联村党委书记(该村是张家港市8个党委村之一,实行村企一体体制)吴栋材在本村受到民族英雄般的崇敬,是一位“部落酋长”、“现代庄主”式的社区领袖,是“小地方的大人物”。永钢集团年销售收入超25亿元,村民和职工们自然地将此与那些“地厅级企业”相比;永联村这个如今的超级村庄,其巨大变化也令人不能不将此成就与吴栋材没来到村里以前的情形相比。当然,吴也得到了相应的经济地位。村民们打趣说,吴上一天班的报酬有四、五千元。估计其收入离这个数也差不多。据刘小玄等人调查,苏南改制后大企业老总的年收入大致都在150万上下。 直观而有感性的文字或许更加有助于了解农村社区领袖的出现及其角色特征。以下是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对今年65岁的吴栋材这位社区领袖人物的观察实录: 吴极为执着于自己的家乡情。他曾对笔者说,即使有人给他几千万美元让他到国外去生活,他也绝不愿意去。他的理想、精神境界、奋斗历程、社会地位已经与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化成了一片。吴有着复杂和丰富的社会阅历。1978年被乡里派到现在的永联村任工作组组长,支部书记至今,在这个任上他一干就是22年;这里有他一手创办的江苏永钢集团,他是这个帝国的国王;十公里长的永钢大道耗资近两千万元,一条将吴栋材老家所在村与永钢大道连接起来的“两丰公路”也由永钢出资兴建而成;每天来往于永钢大道上的高档轿车奔驰、林肯、凌志、皇冠、别克、本田,使人浑不知身在何处;国家冶金协会100家大型冶金企业的排名榜上,这家村办企业有数项指标名列前茅;三星级的永钢宾馆,绵延数里的联峰工业园区,雕塑、花园点缀其间,小桥流水,绿荫婆裟,村里的医院、学校、影剧院、游泳池、会议厅让外来者为之瞠目。这一切的背后都交织着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厂的变迁和故事,吴栋材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吴在现存的行政科层等级制度中虽然只是一个副科级,但作为一个大型冶金企业的董事长,他却拥有实实在在的巨大的职权。税源,就业。甚至于这种职权的大小与企业的效益、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主要是一种牵涉面,是可利用和支配的各种经济社会人事资源。每天近百万的现金流,原料供应或产品销售的客户、银行、运输船队、广告商等关系人的利益都在其中,应付款的多少,价格的高低,在永钢都随时需要作出适时的决策,让大家都有比较满意的利润;方圆几十里地有成千上万的人指望靠永钢吃饭,仅本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六、七十人希望在这里就业,每一个管理岗位都有竞争,收入差距档次拉开,用村民们的话说,吴栋材想让谁发材,谁就发财;吴掌握着极为丰富的非正式制度资源,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朋友遍布各地、各行业,尤其对那些曾为永钢做过贡献者,总是心怀仁义,念念不忘;但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又必须公正、威严,从这一点看,他又几乎没有自己特别有深交的朋友,但吴的朋友很多。因为他的朋友就是村子和企业的朋友。或许大企业家都是这样,要试图保持一种公正、理性的形象只好如此。接触过吴的人都吴很讲义气,只在对永钢有过建树,有过贡献,吴总是能长时间地记着他们。这一点使他获得了属下们更大的道德认同,但却屡遭亲戚故友的抱怨;吴见多识广,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记者、访问者和重要的客户,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内参资料和报章杂志,永钢遍布大半个中国大中城市的营销办事处,也为他随时反馈着各种信息;吴的决策带的权变和经验主义的味道,但他不唯上,在几次大的关乎企业命运的决策中他力排众议,也由此建立起极高的个人威信;吴的威望、知识和个性也使企业获得了很大的独立性,这在旧苏南模式之下是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