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材料是该市乡镇经济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对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密市乡镇经济也面临着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恶化、市场萎缩的严峻局面。因此,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任务相当艰巨。在这关键时刻,以现有的乡镇政权管理模式来完成这一任务,相当困难。因为对于很多习惯于听命于上级部门的乡镇干部来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是上级布置的一项工作,一个指令,他们只要硬性布置下去就行了。至于合不合乎当地的实际,对当地经济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他们并不太关心。所以在新密市某乡就发生过强行命令全乡改种某种经济作物而失败,给当地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例子。在现有的干部管理体制下,一种本来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在贯彻中竟演变成了违反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的行政命令,不能不说是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上的巨大失败。这就从反面说明了,改革我国现有干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我们不可能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管理体制去进行这种建设。在这方面,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协调性,反映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从市场经济来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只能在充分尊重农民产权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典型示范、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市场开拓等形式展开。而要做到这一点,乡镇干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就必然是其中一环。这是从制度上保证我国乡镇政权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不然的话,我们就只能诉诸于道德,只能寄希望于乡镇干部的个人品质,希望他们能开明一些,多为老百姓着想,多根据当地实际来作决策,而这恰恰是制度之外的人治的特点。 再次,从扼制我国基层乡镇政权中的腐败行为,使大批有独立见解的基层管理人才脱颍而出来看,必须对现有干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最大的腐败是组织腐败,最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这是我们在新密市乡镇调查时多次听到的反映。组织腐败的特点就是权钱交易,而牺牲的则是真正的人才。现有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体制,不仅切断了乡镇政权与人民联系的渠道,而且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隙。在新密市不少乡镇里,就有许多“飞鸽牌”的干部,他们到乡镇工作不是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在下面镀镀金,好有再向上提拔的资本。所以,这就在当地造成了“要想在一个地方干好不容易,干一般化很容易,干糟更容易”的氛围。这样的干部上任伊始,大都要搞形象工程。当他们拍拍屁股升官后,却给当地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至于产生于现有干部管理体制中的买官卖官的组织腐败,更在基层乡镇政权中屡见不鲜。其实,对这些腐败行为现有体制中也有监督的内容,但往往流于形式。干部由上级任命,人大的监督就永远硬不起来,作用也难以发挥。其他的纪检和监察部门的监督,也形式上的多,实质内容少。事实上,往往是腐败闹得太大了,闹得天怒人怨时,才可能惊动上一级领导下来查办,但这时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有独立见解的基层管理人才的大量涌现从制度上讲是受到制约的。因此,在农村,这种人大多到了企业中,成为农村企业的人才中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基层乡镇政权人员素质在逐步下降。这充分说明,改革我国现有基层乡镇干部管理体制的迫切性。可喜的是,在新密市,已有不少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这一切。 由此也可以看出,村级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村民自治的实现,村级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只不过是我们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走出的第一步。过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穿过的是村一级组织这个针眼。现在针眼变成了乡镇政权,矛盾的焦点上移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矛盾冲突点要在乡镇一级展开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我国不少地方陆续开展的选民直接选举乡镇领导干部的试验,以及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充分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规律的正确性。 显然,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而又稳妥地推动我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改革过去那种干部由上级任命,下级干部层层对上负责的干部管理体制,已尖锐地摆在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面前。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不是可改可不改的问题,而是早改和迟改的问题,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它必将与村民自治制度一起,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起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实,我们在新密市的调查中,同样也感觉到了农村的基层组织正在实施着创新。这确实是我们甚感欣慰的地方。我愿将这些事实介绍给大家。 三、乡镇政权的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突破 在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创新在其初始阶段,掌握资源的个人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一种新的制度的形成,似乎注定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才能成为大家的共识,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