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能在较大规模上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本主义农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为我们自觉地认识自然,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三十年来,我们在制定农业生产的规划上,既缺乏对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全面深入的调查,也缺乏从农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上作出总体的安排。因而,我们指导社会主义大农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盲目的。许多地方的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湖泊被淤填,水土流失严重,合理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这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极左路线和极左思想影响产生的瞎指挥所造成的恶果,但是,因缺乏符合客观实际的总体规划而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指导社会主义的大农业,没有一个总体规划,或者这个总体规划不是建立在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的基础上,缺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作出通盘安排,我们的农业生产就只能始终是打乱仗,自行其是。为此,必须把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调查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进而制定出农业的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生产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我们能真正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包括农业生产和建设的各个方面,但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这种全面发展同小农经济的“小而全”是有本质区别的。不但其内容和规模为小农经济所无法比拟,而且它不是搞“万事不求人”的封闭式的经济体系。我们要逐步实行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但又不能照搬美国那种“玉米带”、“小麦带”的布局。美国在几个州的范围专门种植某一种作物,这样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却不尽合理,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我们不应采取这种单打一的方式,而是要在全面发展中突出重点,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贯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
制定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以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其重要目标。但是这种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结合。我们反对恣意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然而这并非说我们应该保存原始的自然状态。离开对自然的改造,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人估计,在消极利用自然的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时代,全球的自然资源仅能养活一千万人左右。如果象一些同志认为的那样,“自然生态平衡”触动不得,我们至今也只好仍然和禽兽共同栖息。事实上,原始农业的产生,就是从破坏旧的生态平衡开始的。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旧的生态平衡不断破坏,新的生态平衡不断建立的历史。在很长时间内,由于人们没有真正掌握自然规律,人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往往引起自然界的报复,这些经验教训要认真记取。但就历史的发展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大农业不可能建立在目给自足经济的基础上。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能为农业本身的扩大再生产和现代化积累必要的资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才能打破小生产式的自我封闭状态,沟通地区之间、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农村经济真正活跃起来,使社队和农民富裕起来。农业合作化以后,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本应有一个大发展,但是,在人民公社化初期,陈伯达之流否定价值规律,鼓吹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又把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大张挞伐,使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这种极左的流毒影响至今还未肃清,使得我们一些同志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农业生产仍然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地区之间、社队之间的交换关系很不发达,这是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成为使农村经济变活的关键。
现在的状况是限制农村商品生产的条条框框还是太多,而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具体措施又嫌太少,许多问题的存在都涉及到现行体制和有关政策。如不下决心解决,农村商品经济要有一个大发展很难。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计划管理上,国家不应统得太死、管得太细。应让社队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农民能放开手脚,广开生产门路,广辟生财之道,不但能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努力提高出售给国家的农产品的商品率,而且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计划以外的农副产品。在经营体制上,应当允许社队集体经济能够加工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农村人民公社不但可以有自己的加工厂,而且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机构,使产供销结合、农工商综合发展。同时,在保证集体经济占优势和社员以集体生产劳动为主的前提下,要鼓励和扶持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积极发展商品性生产。还要利用集市贸易和其它渠道,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