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正 文】 1951年5月签订“十七条协议”,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同年10 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但此后八年间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性质并未因此而改变。1959年3月西藏的封建农奴主终于挑起叛乱,自掘坟墓,随着平叛斗争的胜利,民主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地在西藏城乡开展起来,西藏延续数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寿终正寝,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人民政权的最终确立。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西藏的发展也走了一些弯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的形势也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呈现出改革开放、万象更新的景象,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究竟有多大,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一直缺乏详细准确的描绘。有感于此,笔者先后于1995年和1997年,两次到后藏江孜的班觉伦布村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在1995年,课题组挨家挨户进行问卷调查,回到北京后用计算机作了较为精确的统计分析。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西藏农村与祖国同步前进的脚步声。 位于江孜县城西南方向约4公里的江热乡班觉伦布村, 是旧西藏有名的大贵族帕拉家族的祖业庄园所在地,也是西藏至今惟一保存完整的封建领主庄园遗址,为人们认识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提供了宝贵的标本。帕拉家族是旧西藏有名的贵族世家,曾有五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在西藏现代史上,帕拉三兄弟扮演了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帕拉·土登为登担任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卓尼钦莫”(注:卓尼钦莫,或译作仲尼钦莫,僧人,达赖喇嘛的大管家。许多书中又称其为达赖喇嘛的副官长。),即大管家;老二帕拉·扎西旺久经营庄园,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担任过达赖警卫团的“代本”,他们于1959年都随达赖集团流亡国外。民主改革以前,帕拉家族仅在后藏地区,就拥有25个农业庄园,土地1万余藏克,8个牧业庄园,牲畜7000来头(只),役使农奴3000人左右。当时班觉伦布村的40户214人中,有75%的家庭和人口属于帕拉家的朗生,该村同时还生活着旧西藏特有的差巴、堆穷以及铁匠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半个世纪过去了,帕拉庄园建筑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缩影得以完整保留,但班觉伦布村的人民过上了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帕拉庄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正式对外开放,与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代表的白居寺十万佛塔、作为旧政府遗址及抗英斗争纪念地的宗山齐名,成为江孜以至西藏的著名旅游景点。帕拉庄园和班觉伦布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是人们了解新旧西藏的生动典型。在这里,我们利用问卷调查结果,重点研究西藏农民在半个世纪中的生活变化轨迹,这些数据向人们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西藏农村和农民生活,在民主改革以来所发生的巨大进步。 1995年课题组在班觉伦布村所做的问卷调查,是由现有家庭的户主和部分家庭成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忆。因分家、迁徙、死亡等原因使有的家庭早已不复存在,因此不同历史时期家庭和人口数与档案数据会有一定出入。根据问卷统计结果,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和人口数为:民主改革前33户175人,民主改革以后37户183人,人民公社时期41 户231人,1995年调查时为43户265人(一户五保户一人除外)。 由于历史久远记忆不清,距今越远无效数据越多,但大致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尤以现在部分较为准确。最值得重视的一点,是老百姓对自己生活的评估。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到某个数据,并不是每一户家庭都能回忆得起,我们是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依据计算机的分析结果,我们首先对该村不同历史时期的年度主要生活消费品统计如下: 班觉伦布村不同历史时期年度主要食物消费对照
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公社时期 项目 总量 户均 人均 总量 户均 人均 糌粑(公斤) 31905 742 123.2 25307 617 102.88 面食(公斤) 18185 448 72 4543 110.8 18.5 大米(公斤) 2978 70 11 106 1.6 0.3 茶叶(块) 1131 25.7 4.252 667 16.26 2.8874 菜油(公斤) 3806 89 14.4 61.5 1.5 0.26 鸡蛋(只) 4820 109.6 18.12 0 0 0 牛肉(公斤) 395 9.18 1.5 0 0 0 羊肉(公斤) 490 11.4 1.85 0 0 0 整羊(头) 212 4.930 0.7969 8 0.195 0.0354 整牛(头) 29 0.674 0.1090 0 0 0 酥油(公斤) 2427 56.44 9.16 190 4.63 0.83 年代 民主改革以后 民主改革以前 项目 总量 户均 人均 总量 户均 人均 糌粑(公斤) 21590 584 140.00 12100 366.6 61.11 面食(公斤) 786.3 21.3 5.000 2984 90.42 13.89 大米(公斤) 0 0 0 0 0 0 茶叶(块) 472 12.75 2.5792 92 2.787 0.5257 菜油(公斤) 31.5 0.85 0.17 0 0 0 鸡蛋(只) 0 0 0 0 0 0 牛肉(公斤) 0 0 0 0 0 0 羊肉(公斤) 0 0 0 0 0 0 整羊(头) 19 0.513 0.1038 12 0.364 0.0706 整牛(头) 0 0 0 0 0 0 酥油(公斤) 250 6.76 1.37 108.9 3.3 0.63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班觉伦布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民主改革以前,人们的消费水平是量少质差,种类也不丰富,主食以糌粑为主,辅之少量的面粉,平均粮食拥有水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温饱;作为主要副食的酥油和茶叶也少得可怜,人均年消费仅半块砖茶和0.63公斤酥油;肉食以羊肉为主,户均年消费不足半头羊。班觉伦布村的低消费水平,与民主改革以前当地居民中朗生家庭占多数有关,朗生连家庭经济生活都不完整,更谈不上有像样的消费能力。 民主改革以后的社会变革,使朗生成为自耕农,生活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粮食消费水平增长了一倍,人均茶叶消费达2.58块、酥油1.37公斤,户均年羊肉消费也提高到半头多。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家庭生活水平在整体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户均有粮水平超过前两个时期,但人均有粮略有下降,主食中开始出现大米消费;茶叶、青油的消费水平都有小幅度增长,但酥油消费有所下降,这和当时农副产品归集体所有,农民家庭自养的奶牛缺少必要的饲草有关;年肉食消费水平下降幅度也较大,当时羊归集体所有,主要用于剪毛,集体很少分配肉食。 改革开放以后,班觉伦布村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农民生活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1978年以后粮食自给有余,到80年代初总产翻了一倍,农民开始购置家庭耐用消费品,“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生活发生质的飞跃,盖新房成为消费热潮;此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进入90年代以后,拔掉平房修楼房,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高档电器进入家庭。从食物消费上看,改革开放以后人均粮食消费糌粑达 123公斤,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