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      ★★★ 【字体: 】  
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10:18   点击数:[]    

用来酿制青稞酒的还未计入,面粉达72公斤,大米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人均一年要消费11公斤;茶叶增长到人均4.25块、酥油9.16公斤、菜油14.4公斤;每家一年的肉食,除传统的整羊消费提高到近5只以外, 户均还要消费半头多牛,在春夏非屠宰季节,零购鲜牛羊肉以及猪肉和罐头食品也成为新的时尚,此外每家一年还要消费一百多只鸡蛋。
    1995
年以来,扩大楼房和豪华装修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当年全村已有23家住上了楼房。这些藏式新房,石砌墙基,土石筑墙,木头作柱架梁,再铺橼木覆盖泥土,构造结实且冬暖夏凉。上层住人,下层做仓库、关牲畜,既美观又实用;住平房的人家则在外院另建牛圈马棚。卧室向阳面均建有落地玻璃窗户,采光极佳。部分富裕家庭房屋装修华丽,彩柱雕梁地板,墙壁刷以涂料或绘上图画,庭院整洁,花木茂盛。
    
         班觉伦布村住房和牲畜棚圈变化表

 
 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公社时期 民主改革以后 民主改革以前
住房面积(柱)  398     138     90     57
牲畜棚圈(柱)   81     19      7      7


    
    
问卷统计表明,民主改革前村民住房面积为57柱(注:柱:西藏传统的建筑面积计量单位,1柱约合1520平方米不等。本文按每柱15 平方米的保守数据进行换算。),人均约合4.885平方米; 民主改革以后增加到90柱,约合人均7.377平方米;人民公社时期提高到138柱,人均达到8.961平方米;改革开放以后一跃上升到398柱,人均为22.443平方米。如今朗生们的住房,正赶超着昔日的领主庄园,形成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1995年前的两三年内,全村就有20家盖楼房,平均各家花费2万元人民币,还有7家搞室内装修,平均每家花费装修费4 千元左右。同样,在民主改革前后,全村牲畜圈舍只有7柱面积, 人民公社时期小有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牲畜圈舍已增长到81柱,其建筑质量也无法同日而语。此外,有23家居民还在内院支有夏季避暑纳凉的专用布帐逢,夏季全家大人小孩在此一边聊天,一边做手工活计,其乐融融。
    
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生产力的进步上,且不说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农民生产中必备的生产工具的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点,纵向比较班觉伦布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就可以看出其变化的轨迹。
    
        班觉伦布村生产工具比较表

 
 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公社时期 民主改革以后 民主改革以前
犁及犁架    45      1      12        5
耙       38      0      6        5
铁锹      135     66      28       12
锄       94     38      13       3
耙子      75     15      14       6
镐       65     15      12       5
筛       132     24      16       9
镰刀      181     76      38       16
斧头      36      4       3       2
皮毛绳     46      8      10       6
挤奶桶     39     17      10       5
纺车      39      5       5       5
织机      32      5       1       2
梳毛板     88     25      16       16
木工工具     7      1       0       0
裁缝工具     9      1       1       1    


    
    
在民主改革以前,班觉伦布村只有六户从事农业的差巴,因而劳动工具总量不多,但就是从事农耕的差巴户中,除大差巴家拥有较完备的农业生产工具外,普通差巴的农具也不齐全,甚至连铁锹、镐、犁等常用农具也不多。民主改革以后,昔日的朗生也转入农业生产,缺少农具一直是这类家庭的主要困难之一,这个时期农具总量增加,但增幅不大。人民公社时期小型农具继续增加,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班觉伦布村的所有农户才真正拥有完整成套的农业工具。
    
民主改革以后,新式农业工具开始进入西藏农村,如60年代政府着力推广的步犁。人民公社以后化肥和其他先进农业工具更多介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公社后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畜力播种机、人力胶轮车、电动机、柴油机、榨油机、磨面机、粉碎机、拖拉机、喷雾器、选种机等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大规模进入西藏农村,用班觉伦布村农民的话说,那就是现在干活轻松多了。大型农业机具有农户自有自用的,一般几户共有合用,有的由政府管理使用,如选种机全乡只有两台,是由政府无偿扶持的。班觉伦布村因为是朗生村,在农业机械及其他方面,受政府扶持的机会更多一些。
    
民主改革以前虽然大多数朗生从事手工工作,但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工具,也不从事家庭工副业,只有个别差巴家庭拥有手工工具。直到公社时期这种状态没有什么变化,因为人民公社体制下,也不鼓励人们从事工副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充分的精力从事工副业,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渗入,工副业正从家庭自给自足经济的必要补充,悄悄向新的市场经济的商品变化,传统的卡垫、氆氇产品,正在变化为出售的商品。立竿见影能挣回现钱的木工、石匠、裁缝手艺,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推崇,年轻人学手艺外出打工在增多,相应各种工副业工具自然随之增加。
    
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谈到,西藏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农牧结合,农业是西藏农民生存的基础,而牧业则是西藏农民生存的保障,牛、羊为主的牲畜的毛皮肉奶以至粪便都对高原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从班觉伦布村不同历史时期的牲畜数量和构成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畜牧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
    
      班觉伦布村不同时期牲畜对照表

 
  项目    黄牛  奶牛  绵羊  山羊 马 骡 驴  鸡
改革开放以来  177   131   369   161 73  7  1  276
人民公社时期  43    31    0    0  0  0  2  32
民主改革以后  19    16    63   22  1  0  3  18
民主改革以前  24    15    55   20  4  0 18  20


    
    
对班觉伦布村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牲畜首推黄牛,黄牛的价值主要是在产奶打酥油上,因而黄奶牛一直占总数的大多数,其粪便构成各家的主要燃料来源。从问卷统计数据看,民主改革时期比之以前变化不大,总数上还略有下降,人民公社时期允许农民有自留畜,户均接近一头黄牛,进入改革开放年代,随着人民生活的迅速提高,黄牛和相应的奶牛数量也大大增长,黄牛和奶牛分别是民主改革以前的7.38倍和8.73倍;是人民公社时期的4.12倍和4.23倍。绵山羊的发展也极其突出,改革开放以后的羊只总数,增长幅度是民主改革前的7.07倍,是民主改革以后的6.24倍(公社时期羊归集体所有)。
    
在畜力使用上,班觉伦布村普遍从以毛驴为主,转变为以马、骡等大畜为主,以至毛驴几近消失,全村有畜力车51辆,许多家庭拥有大小各一辆马车,大型和远途运输早已由汽车和拖拉机承担,村内就有一台 55马力的大拖拉机。在民主改革以前只有差巴户养鸡,养鸡的目的是为了借债时方便,当时要从领主处借粮,有个习惯性规定,必须给管仓库的卓聂送鸡蛋。现在的班觉伦布村村民,养鸡是为了自己吃蛋,鸡蛋主要用来做鸡蛋面条。
    
物质生活的进步,也反映在人们的穿着打扮上。如前所述,在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村民们所穿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织造的,色调单一且大都破旧不堪。据老人们介绍,过去朗生们穿的衣服几乎都是马米古则(意为只能见到无数层补丁的衣服)。作为一年服装的洛贵(即制作服装的衣料),庄园领主每年发给他们一卷叫格基玛的最次等的氆氇。这种氆氇按现在的标准看,根本不能做衣服,只能做藏靴的衬里。
    
今天,班觉伦布村的服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家庭都自产各种档次的氆氇,全村氆氇年产量达105 卷(一卷八至十二庹不等,约合1522米),最多的一家年产四卷氆氇。氆氇是以细毛线或细纱线为经线,以毛线为纬线,在特制的织机上织出。毛线粗细共分五个档次。第一档为谢玛,第二档为谢沃,第三档为布如,第四档为青孜,第五档为格基玛,做藏装要用第四档以上。男式藏装以黑、白氆氇为料,女式以黑色为主,领子、袖口、襟和底边等内沿镶上色布、绸子,显得格外的古朴典雅;腰间系上彩色绸缎,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
    
在穿着上,人们现在已逐渐打破了以传统藏装为主的穿衣模式,购买外来新式成衣和自制布衣早已成为时尚。由于藏装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穿起来不太便于劳动,故除老人和中年妇女外,小孩和中青年平时大多爱穿简便的新式服装,新式服装的数量也已超过藏装(在成本上比藏装便宜得多),但在年节或参加庆礼时,人们一定会穿高档的藏装。可见,西藏农村服装正在走向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平日以简便、新颖的新式服装为主,节日以档次较高的民族服装为主,大多数家庭的大多数人都有几套适合在不同季节的节日盛装。
    
班觉伦布村的女性无论大小,只要穿藏装,一般腰前要围一块帮典(藏式围裙),这点与拉萨地区结婚以后妇女才围帮典的习俗有点差异。帮典的织法与氆氇相同,但经线是白的,纬线根据需要选用各色毛线,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艳。其档次分谢玛、谢沃、布如三种。民主改革以前只有帕拉那样的贵族家庭才拥有的谢玛谢沃等高档的氆氇和帮典,如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仅以帽子为例,班觉伦布村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了以前个别大差巴户才能有的嘉丝娘夏(即男女金丝帽),全村共计有96顶,最多的一家有6顶。这种帽子是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缎做装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中心

  • 下一篇文章:195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征考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西藏农民半个世纪生活的定量分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