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 【字体: 】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7:27   点击数:[]    

改变“外来妹”的身份,很难走入城市男性青年择偶者的视野,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她们择偶和婚姻中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导致打工妹中未婚比例高的重要原因。据20世纪90年的一次调查,无锡4.9万打工妹中,未婚比例高达81%,而当地14.5万同行业女工中,未婚比例仅为23%。[4] 
打工妹择偶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一个新的婚姻现象,这就是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准婚姻关系”(quasimarital relationships),国内称之为“包二奶”的现象。一些进城打工的女子不愿合同期满返回故里,或期望有升迁的机会,她们与工厂有权男子建立准婚姻关系或做情妇(有时出于被迫)会有更多的机会。[5]。有人推算,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港商投资较为集中,也是外省流入人口集中的广东省,仅在这里投资或工作的香港男子“包二奶”的就不下1万人,出现了所谓的“跨境一夫多妻”(cross-border polygyny)。[6]
2、城市外来婚嫁女的婚姻问题
尽管乡村女青年“上嫁”城市存在许多观念上的甚至是制度上的障碍,但仍有一些能够如愿以偿。如前所述,城市外来女青年大多来自贫困或边远地区,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城市物质生活条件的向往,她们希望通过婚姻这条途径在城市扎根。然而,门当户对的观念(其中也受长期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好的男青年不愿意娶“乡下女”,通常只有那些家庭和自身条件较差的城市男青年才会将“乡下女”纳入他们的择偶范围。外来女嫁到城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许多人一开始与男方并无多少感情基础。她们初婚时年龄偏小,与其配偶年龄差距较大。为了达到快速结婚、迁移户口目的,“城乡联姻”者中大部分婚前恋爱时间短,相互了解程度差,婚姻基础不牢固,为婚后的生活留下了隐患。调查表明,外来婚嫁女的婚姻生活质量低,离婚率高。[8]
3、贫困地区女青年婚姻迁移导致当地男青年成婚困难
贫困地区大量外流女青年不愿意回嫁家乡或本地女青年通过外嫁流出本地,这种人口的流动带来的婚姻问题是本地男青年择偶难。
作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的湖北省长阳县,集老、少、山、穷于一体。该县共有438个村,大龄男性农民未婚者比比皆是,据统计,一个村有10-20名大龄男性未婚者有150个村,30-45名大龄男性未婚者有70个村,45名以上大龄男性未婚者有15-20个村,有的村甚至成了“光棍村”。[8]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9]这些地方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困难较多;地方经济落后,家庭难于致富;教育发展缓慢,男青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等。无论从大的环境因素,还是家庭背景、个人条件,这里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地方开放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山里的(姑娘)想出去,外面的(姑娘)不进来”。婚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女性的“梯级迁移”。[10]一些贫困山区的青年男性就成为婚姻挤压的承担者,他们的择偶就也受阻于这种“婚姻迁移”。
婚姻迁移中还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异地族际通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在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发生在这些地区的上述“婚姻迁移”,使得未婚男性除了呈现区域聚集的同时,还表现出民族聚集的特点。如拉祜族和佤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生活在云南西南部边境山区的少数民族。其中2000年人口普查拉祜族人口43万,佤族人口37万。长期以来,佤族和拉祜族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可是,1990年人口普查,佤族的未婚人口性别比为154,拉祜族更达到189,远高于汉族(汉族同年为144)。拉祜族和佤族未婚人口性别比高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的外流。在云南以外的拉祜族为3199人,其中242为男,2957为女,性别比为8.18;佤族为4217人,其中477为男,3740为女,性别比为12.75。其中的男性有一部分可能是她们的孩子,还可以假定有很多的婚姻迁移妇女没有报告她们的民族身份。[11]
农村女青年按特定流向的婚姻迁移,打破了人口的地域性别比平衡。在总体婚姻挤压的情况下,农村女青年一定规模的向城镇婚姻迁移不会导致严重的城市女青年成婚难的问题,但必然造成流出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活问题。从近期看,是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男青年成婚难。大量的单身男性存在往往成为地方的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农村女子呈“级差型”外嫁,一些本来很有作为的男青年,因为找不到老婆,只好脱离本土,迁居他乡,致使本地劳力丧失精锐。长期的农村较高素质者外流,使滞留在村庄里的人口长期处于同时期的“素质凹地”,对地方的发展愈益不利。而且,未来大量单身家庭的出现,可能引发养老危机。如今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光棍村”,若干年以后,是否会演变成“五保户村”?
4、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从夫妻双方行为的角度看,农村已婚青年的流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夫妻固守型。即夫妻双方均没有发生流动,而是留在家乡,或倾力于责任地的劳作,或从事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这一类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

  • 下一篇文章: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