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部分粮食支持政策,如家产品的价格保护、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尚不符合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规定。五是支持体系过多地注重农产品的社会约束,而较少考虑通过市场化、国际化来淡化社会约束。
7.匮乏、扭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营国际化的条件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忽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导致了社会保障在农村形成了空白,因此农民的生、老、病、死、残全由自己负担。另外,在农村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就赋予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土地长期以来,就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这种保障体系,在只求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农业社会不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要求长期增收致富时,这种保障体系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单一的土地保障.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渠道窄,在收入和就业不稳定的预期下,根本不敢放弃土地,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小农经营,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8.“路径依赖”强和创新少的农村组织制度根本无法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现行农业制度下的农村经济
组织主要包括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农户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经营组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政府对农户进行服务和指导,依赖于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忽视了对经济组织的再造和既存组织的创新。而近年来新涌现的如农业“一体化”组织、农村大户经济、农村流通组织等又太少,换句话讲就是旧的组织制度已经衰弱,而新的组织制度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根本无法解决农户行为的不确定性,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进入市场的要求。一是集体经济的“非农特色”和自身的制度缺陷决定了无法满足农民组织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农户经营的缺陷,但是集体经济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难以履行其职能。二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不良无法担任起组织的重任。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依托,实现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通过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非籍合性。产业化组织是针对农户经营本位所设计的一种较为理想制度。
但是,各地实践表明,产业化组织并没有按照制度设计的轨道运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前是“假龙多,真龙少”,“龙尾多,龙头少”,“两头多,中间少”,“个体多,链条少”。许多农户讽为;“龙头龙尾各顾各,真龙假龙水份多,要想龙头让点利,先项压级又压价”。三是农业中介组织极度匮乏,无法满足农户的组织需要。中介服务组织应该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户行为不确定性的有效矫正机制。但是当前这类组织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数量少,且发育不健全,无力胜任引导农民一体化经营的重任,农民在市场中与其他主体交易的被动地位仍然没有扭转,也就是讲农民增收的市场环境还比较恶劣。
9.城乡分割、带有明显歧视性的户籍制度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城乡户籍制度不仅没有转变,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地方的阻挠,根本难以明显改善。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现:一是许多地方出台了许多土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限制,如某些行业不准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规定农村劳动力进城要交城市征容费,前几年国家明文规定取消了,可是有些地方又变成了征收解困基金;三是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上学只能读“议价”,等等。这些限制就使农民进城的预期不可靠、不持久。因此,农民即使在城里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比较稳定的住所,但是也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农村的地籍。这种离乡不离土、进城不弃田的状态就没有达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预期。 10.“意识形态”浓的农业行政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下农业宏观调控和农民服务的需要
(1)职能不清的农村经济工作制度无法满足农民要求指导和服务的需要。政府职能虽然在向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大农业、多元化农业的方向改进了不少,但是受传统农村工作方式的束缚,仍然无法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了政府在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上出现了偏差,对农民指导、服务和协调的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误认为市场经济的政府就是收税政府,只要能够把税收上来,就完成了任务。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另一个更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农民增收,帮助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农民对政策的各种引导、服务也都有很大的依附性,何况刚刚从计划经济襁褓中走出来的分散经营的中国农民。如我们经常说调整农业、调整产品结构,但是究竟如何调、调什么、调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政府都责无旁贷。而当前的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在这方面很少发挥作用,而且许多基层政府即使想发挥作用也束手无策。正因为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和服务不到位,在缺少农村其他经济组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