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况和样本的分布情况,将1998年的数据分为8组进行讨论。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出水量在3000立方米到21万立方米之间变动。从总的趋势来看,固定资产的折旧越高,流动成本越高,劳动力投入的越多,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出水量就越大(见表1)。这说明,地下水灌溉系统的产出水量和灌溉系统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符合一般生产规律。
表1 1998年每一个地下水灌溉系统产出水量与供水成本的相关关系
以产出水量分组(立方米)
样本数
(个)
产出水量
(立方米)
固定资产折旧
(元)
流动成本
(元,)
劳动力
(小时)
12000及以下
10
8286
1271
1076
319
12001-18000
10
15758
1179
1644
476
18001-24000
9
23071
920
2323
693
24001-30000
6
28364
1333
3992
1013
30001-36000
6
35196
1825
4508
823
36001-60000
10
47184
1425
6035
1628
60001-80000
7
73057
2055
10714
1803
80000以上
5
131507
3606
31714
3302
注:固定资产折旧和流动成本都折算成了1990年不变价;1997和其他年份(地下水灌溉成立初期)都呈现出类似的相关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对河北省3县30个样本村87个地下水灌溉系统的调查
2.产出水量与技术效率的相关关系
表2 1998年的产出水量与技术效率的关系
以每一个灌溉系统的产出水量分组(立方米)
产出水量
(立方米)
单位固定成本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单位流动成本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单位劳动力投入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小时)
12000以下
8286
7
8
26
12001-20000
15758
13
10
33
20001-26000
23071
25
10
33
26001-31000
28364
21
7
28
31001-40000
35196
19
8
43
40001-60000
47184
33
8
29
60001-80000
73057
36
7
41
80000以上
131507
36
4
40
注: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都为1990年不变价。1997和其他年份(地下水灌溉成立初期)都呈现出类似的相关关系。
资料来源:见表1
我们选择了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流动成本和劳动力)的产量来反映技术效率。若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效率,在企业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单位成本的产量越高,说明企业的技术效率可能就越高;反之亦然。表2数据显示,单位固定成本和劳动力的产出水量从总体趋势都表现出与产出水量之间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和产出水量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影响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
1.技术效率与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的关系
调研结果显示,非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单位固定成本的产出水量是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单位固定成本的产出水量的2倍,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量的1.4倍;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的1.3倍(见表3)。这说明,非集体产权制度相对于集体产权制度而言,可能会提高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相同的。
表3 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与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的关系
分组
单位固定成本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单位流动成本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单位劳动力投入的
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按产权制度分组:
集体产权
11
7
25
非集体产权
22
9
34
按治理机制分组:
非规范治理机制
14
7
32
规范治理机制
32
12
28
注:集体产权的样本数为57个,非集体产权的样本数为132个,其中股份制产权的样本数为115个。规范治理机制的样本数为59个,非规范治理机制的样本数为130个。规范治理机制是指灌溉系统的管理机制较为严密,产权所有者之间有较为明确的责任分工,管理者报酬与产出挂钩;反之,则为非规范治理机制。
资料来源:见表1
表3的数据表明,规范治理机制下的单位固定成本的产出水量是非规范治理机制下的单位固定成本的产出水量的2.3倍,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的1.7倍;而规范治理机制下的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量却为非规范治理机制下的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量的88%。这说明规范治理机制的技术效率是否明显高于非规范治理机制的技术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总体趋势表明,规范治理机制相对于非规范治理机制可能会提高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基本符合,即治理机制可能是影响地下水灌溉系统技术效率的因素之一。
2.技术效率与规模的关系
表4 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与规模的关系
技术效率指标
以灌溉系统的规模进行分类(公顷)
35
单位固定成本的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11
9
17
25
19
38
24
17
32
35
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立方米/元)
10
10
10
9
12
9
6
5
5
5
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水量
(立方米/小时)
29
24
33
30
33
28
33
33
31
44
注:灌溉系统的规模用每年一次性最大灌溉面积来代表;各组的样本分布分别为:37、21、29、20、21、22、3、14、13和19。
资料来源:见表1
总体趋势表明,灌溉系统的规模越大,单位固定成本和劳动力的产出水量也越多;反之亦然。若从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与灌溉系统的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看,灌溉系统的规模越大,单位流动成本的产出水量不但没有提高,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见表4)。这说明,技术效率与灌溉系统的规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技术效率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地下水灌溉系统的技术效率按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同教育年限表示)以及灌溉系统的成熟度(用灌溉系统的成立年限表示)也做了分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分组分析没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