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策略      ★★★ 【字体: 】  
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策略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28:44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20年的农业改革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但是90年代以来,农业改革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文章认为关键是前一轮农业改革的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制度环境了,需要进行改革策略的调整。首先,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其次对前一轮改革模式的绩效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评析,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前一轮制度变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新一轮制度创新的要求了,需要进行策略上的调整,最后,提出了当前农业制度变迁的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农业  制度  变迁  基本特征  策略

    经济改革在不同的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有很大的差异。20多年的中国农业改革演示的正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深刻地揭示20多年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和变迁绩效,对指导今天的改革,把握改革深化的趋势尤为重要。

    一、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
纵观20年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历程,可以概括出以下若干基本特征。

    1、在改革程序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中国的农业改革是从安徽凤阳、肥西县的农民率先拉开,从此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制度变迁的序幕。然后从下至上得到了县、地、省、中央政府的肯定。中央政府在总结少数地区创新的基础上,制定了规范性指导意见,进行推广。中央的规范性指导意见经过广大农民的实践,又再次反馈给中央决策机构进行修正和调整。农业改革程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先后经历了“不允----不鼓励-----默许-----研究总结----大力推广”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就形成了改革的一个周期。但是新制度的安排不是制度变迁一个回合就能解决问题的,要经过下层实践和上层意见多次反复修正,才能形成较好的制度安排,因此,下层实践和上层修正首尾相连,互为终点和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我国农业改革的程序链,换句话讲就是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农民不断的探索、开拓,“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多次互逆过程和政府与农民两种力量的反复“搏弈”,前一轮农业改革的制度安排才基本达到均衡。

    2、渐进改革路径符合“帕累托改进”。20多年来中国农业改革大体按照帕累托改进的制度演进路径前行的。改革的重点、力度的权衡、范围的界定,一般均依据能否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获利,没有多少人受损来设计。如土地承包权的发展完善,土地承包权的每一权能的拓展,土地从凝固、封闭、分散走向流动、开放和适当集中,农民从人生依附关系走向独立,都体现边际效应的不断提高。但是土地承包权的确立(即承包权的放开搞活)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农民在市场的导向下和政府的研究总结下,用实践来推动土地关系的不断深化和丰富,这种逐步的过程符合农民不断增强对土地权利的要求,而又不出现大的制度震荡。这种改革路径的设计有其历史的必然,因为当时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影响极深,如果许多改革一蹴而就,可能招致较多的反对,从而使改革扼杀在萌芽状态,加之,中国农业经济脆弱经不起制度猛烈变迁的折腾,只能是在整体受益的基础上渐进式的推进。

    3、改革的模式上在基本目标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动态修正。农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桎梏,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调整经营边界,但是改革具体的模式比较模糊,也就是讲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制度是一个怎么样子的并不了解,而是在改革的进程中进行动态调整,滚动修正,或者说边干边学,试错推进。如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其基本的目的是明确的,即划小土地经营的边界,土地交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决当时亟待解决的粮食供给问题。但是土地制度改革没有现存的模式,而且改革在向基本目标前进时经过了多次调试。如土地承包权的深度、广度和长度不断扩大,从仅有较短时期使用权利到拥有30年的使用用权,从土地仅有生产经营权到土地具有物权性质,明确规定承包土地是农民的财产,从不许土地流动到默许和鼓励有偿流动,从土地只能小规模分散经营到可能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等。都是在改革的具体目标清楚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修正才形成的。

    4、在改革的方式上,增量革命与边际创新相结合。20多年来中国农业改革能在艰难曲折中逐步深入,初步构建了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体系,增量革命与边际创新的改革方式功不可没。所谓增量革命就是在不损害或触动原有利益格局与制度框架的状态下,对新增的资源、收益、组织网开一面,让其采取全新的方式运作、创设。如土地制度就是在承认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谓边际创新则是在原有组织、制度、政策的边缘作边际改进。并且使增量革命与边际创新相互影响、彼此联动、持续扩展新体制、新制度、新机制的覆盖空间。如乡镇企业就是增量革命与边际创新联动的产物。增量革命与边际创新相结合的改革方式也有其历史的必然。一是因为改革是选择的渐进式的需求诱致方式,各种配套的制度不可能立即完成,而只能根据制度变迁的进程,在原有体制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制度供给,实行双轨运行,然后由新制度替代旧制度。 二是也考虑到如果改革初期立即进行存量革命,会招到旧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三是对所提供的新制度没有完全成功的把握。在这三个主要约束条件下,改革方式只能选择增量革命与与边际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而不能一下子就采取存量革命的方式,使改革一步到位。

    5、在改革主体上,以农民为改革主体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广大农民的实践,即具体的创新需要农民来突破和探路,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理论,这是古今中外各种改革之所以成功的经验。对于农民的主动创新和突破,政府则很乐意,因为一旦成功了,不仅可以推广,而且可以把成绩收为已有,如果失败了可以纠正,这又显示了自己的纠错能力,为此,政府通常有意、无意鼓励农民大胆改革创新,因此,在需求诱致的制度变迁中农民为主体,如果制度变迁没有触及政府的利益,政府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改革加以引导,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是一个完整的改革主体,可见政府和农民群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中国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的农业制度变迁作为一种需求诱致性改革也与上述一般规律相吻合,农民是主体,因为农民有改革的需要,能够形成强烈的推动力,这种需要是“内生”的。政府对农民主动的制度变迁进行引导是由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初始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决定的,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民根本不可能进行制度创新,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制度结构。因此,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主动创新与政府引导是中国农业制度变迁取得成功的又一经验。

    6、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内部消化、向后推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我国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比较注意内部消化、向后推移和外部转移相结合,尤其在改革的初骀阶段,姨那些影响较大会迅速产生巨大私有成本及降低平均成本,减少私人净收益的改革措施,要么被化整为零,通过分步实施来向未来分摊巨额成本,要么向后推移,推迟到以后阶段,等到实施的阻力已显著下降,或者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累积改革收益远远超过这些成本为止,再来分摊。如粮食流通体制,是等待城市改革开始,城乡居民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以后,才开始慢慢实施。在90年代以后则是把成本向外转移,由于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改革中采取了成本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即我们平时所讲的“以工辅农”和“以工补农”,但是幅度不大。

    7、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一是农业改革采取的是先解决较容易的制度,再“啃硬骨头”,即在扫清外围障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业科技投入增加的制约条件与相关因素分析

  • 下一篇文章: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策略”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农业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分析及调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