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由于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导致的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尽可能高的环境保护效果,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仅从1978年到2006年间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看,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长19.5%。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可喜可贺的,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也突出得显现出来。低碳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实施为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实现环境保护构成了良性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
1低碳发展理念源于人类对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思低碳发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发展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内涵源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CO2减排。低碳发展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具体指通过以经济激励为主要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含碳元素污染物排放增量及存量而获取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过程。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2我国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与行动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其中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表明了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政治意愿。2009年G20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吴邦国委员长在河北等省调研时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温家宝总理在支持国务院工作会议是提出要重视低碳经济的研究。目前,中国已有不少地方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方向,把低碳经济列为继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2008年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河北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珠海和吉林率先申建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中国第一个低碳互联网平台,挂牌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碳交易平台,中科院正式发布《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清华大学率先成立低碳能源实验室、低碳经济研究院,同济大学成立低碳经济与碳减排促进中心;2008北京奥运会各比赛场馆,都在以各种方式利用新能源。在中英两国关于气候变化战略合作框架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吉林市召开。2009年,中科院发布《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路线图及政策建议。
3低碳发展对环保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因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颗粒物和SO2浓度的增高,危及人和其他生物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腐蚀材料,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质量恶化,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使水体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和使用价值。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低碳发展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减少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发展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4在低碳发展中搞好我国的环境保护我国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89年修改制定《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先后制定了近30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及相关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设有环境管理工作部门,实施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低碳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协调共生的新时期。首先,低碳发展的理念正是基于对人类生活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提出来的,而且形成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全球范围内探求发展路径,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间的制约与合作,将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规范的、刻意的、科学性的全球范围的共同保护。其次,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人类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克制惟发展而谋发展的单纯经济观点,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视思想与做法,能够将环保指数作为经济发展指数综合考虑,同步谋划。再次,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可保障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