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      ★★★ 【字体: 】  
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1:45   点击数:[]    

批评实践对他的作品作了有价值的构成。社会批评本身是文学实践的一部分,所以,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视野中,社会批评不仅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而存在,它同时表示了一种关于文学价值的理念,更是一种文学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用一位文学社会学家的话说,就是在这种视野中文学批评不再满足于“物品—意义”这种简单的二元论,而要认识文学由不同要素组合所包含的“超意义”特性。[8](P107)  五 
  在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批评走的路已经足够远,但同时它所遭受的指责也足够多,特别是20世纪以来,韦勒克的批评言犹在耳。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套用使文学的社会学研究成了一种图解文本生成过程和展现过程的庸俗方法,不仅深深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学发展的逻辑过程,而且使文学批评越来越趋向简单和僵化。其后果一方面是文学批评简单图解现实、反映现实、机械表达现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文学批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为文学提出正确的公正的社会要求,提出必需的迫切的社会任务,但是经常完全无力把这些要求和任务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它不会用文学本身的语言来表达它们。”[9](P146)这说明,文学批评本身既缺乏把握文学固有的审美特征的解析能力,同时更缺乏在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视野中切入文本意义深处的宏观品格。这一点,简单机械的反映固然无能为力,而那种从文本的纯审美要素出发的形式批评更加相去甚远。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僵化与机械曾是社会批评的痼疾,但我们如果以此剔除了文学意义生成和展现中社会和历史因素,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意义的空白和无力。所以,20世纪社会批评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莫过于指明:文学批评不应该把自己限定于某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关系的简单解释,而应该以特殊的方式进入文学的内部,从人类历史文化整体上对文学的意义特性作出分析、对文学史发展中的问题作出解答。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认为,对价值的判断是文学批评的内在特性,同时也是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之处。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文学研究的现实形态,这正是文学批评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因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10](P36)所以,着意对传统社会批评进行改造的戈德曼在把结构主义的观念引入发生结构主义批评之时要强调“结构”的意义,这正说明了文学批评不单单满足于意义的解释,更应该关注意义的生成过程和作用方式。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意义的生成和展现不是文学本身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人类整体的文化现象。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社会批评始终试图深入到这种文化现象之中去,无论是有些激愤的考德威尔,还是试图从人类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意识来解读作品意义特性的戈德曼,或是坚持“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的伊格尔顿,他们的努力都体现了社会批评向人类整体文化视野的掘进和向人类整体文化开放的理论转型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文学批评的必然走向,同时也是社会批评所必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3]〔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4] 郭宏安等.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法〕艾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俄〕巴赫金.周边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艺术终结后的艺术现实

  • 下一篇文章: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20世纪社会批评的理论趋向及范式转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三本《美学概论》...
  •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比较论纲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汉工商业研究述...
  • ››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
  • ››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外...
  •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
  • ››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
  • ››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
  •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西藏问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