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春宫画与中日文化孽缘      ★★★ 【字体: 】  
春宫画与中日文化孽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0:55   点击数:[]    

主要有三组,《风流艳色小豆人》、《风流闺室八景》及《荡女鉴镜图》。第一组共二十四幅,讲一个吃了长生不老神药的人,变成蚕豆般大小,出去看世界的故事。他象是古罗马变形记中的男主角,常躲在别人的窗前门边,藏在床头桌下,偷看男女情欢,以此学习做爱之道。第二组共八幅,因涉及到一组类似的《闺室八景》,应算十六幅,下面将会详述。第三组三十三幅,以艳情的中国古诗和日本汉诗为典故,描绘男女调情与媾合。
铃木春信的春画,并不满足于肤浅的色情目的,他推崇古典,要通过春画的用典,来发掘平凡生活中高雅的方面,要在世俗艺术中求取古典美。对江户时期的日本画家来说,有助于此的典故,可在中国诗画里寻获。在《闺室八景》和《风流闺室八景》中,铃木春信采用的典故,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水墨长卷《潇湘八景》。

自南宋以来,中国山水画家钟情于洞庭美景和潇湘神韵者不在少数,就连米家山水,也多有洞庭烟波和潇湘云雾。传往日本的潇湘图,不止一家。曾读到一位旅日学人的文章,说南宋禅僧画家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其中四幅现在分别收藏于东京的富山纪念馆、根津美术馆、京都的国立博物院和出光美术馆,另四幅惜已失传。牧溪在中国美术史上并非重要画家,但他的画却在日本美术界享有盛名,其《松猿图》对日本禅画尤有影响。这位学人写到:“东京大学专攻中国绘画史的小川裕充教授对“潇湘八景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从现存四幅真迹上的虫蛀小洞推断,“八景图””确曾是一幅长大的画卷,但传入日本时是分别卷成两卷的。另外,虫从卷轴外层蛀入内层,因此根据小洞的位置及间距可以排列出八景的顺序:⑴渔村夕照图、⑵山市晴岚图、⑶烟寺晚钟图、⑷潇湘夜雨图、⑸江天暮雪图、⑹平沙落雁图、⑺洞庭秋月图、⑻远浦归帆图“,其中仅第一、三、六、八幅存世。

在日本东京的静嘉堂美术馆,还收藏有南宋的另一长卷《潇湘八景图》,作者夏圭。我查遍了手头资料,未见夏圭画有潇湘八景的记载。不过,从“夏半边”的经营位置和院体山水的用笔用墨来说,这组长卷看上去倒象是出自夏圭手笔。静嘉堂的长卷,原作八幅具在,显然不是牧溪所作,两者排列顺序也不尽相同。夏圭的顺序是:平沙落雁、山市晴岚、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渔村夕照、潇湘夜雨、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据早川闻多考证,夏圭的这组潇湘八景,即是铃木春信《闺室八景》和《风流闺室八景》的典出之处。

其实,春信用典究竟是出自牧溪还是夏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立意、图式和画面的通盘设计,均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而又以日本的现世生活为题材,有隐喻和寄托的考虑,这是“见立绘”的要诣。

我们先看“平沙落雁”。在牧溪的横幅中,远方有依稀可见的大雁,近处另有四只大雁,与水上落霞相呼应。夏圭的画是立幅,景分三层,远景为长空行云,中景有隐隐山林,近景是江岸孤松。在中景与近景之间,潇湘二水汇于洞庭,一行大雁迤逦飞向江北,队尾似有一羽落伍者,让人想起宋末词人张炎的“孤雁”名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有趣的是,夏圭的画和张炎的词,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在南宋末年走向高度精致的特点,这是中国文人在亡国之际,独善其身的表现。如果说“夏半边”是南宋半壁江山的哀歌,那么,“张孤雁”就是元初宋遗民的绝唱了。哀歌也好,绝唱也罢,正是这样的天鹅之歌,将古典艺术推向了美的极致。

我相信,铃木春信洞悉了这一切,他力图将这一切同日本文化的精致之处相贯通,并在平凡的日本家居生活中发扬之,甚至在性爱中,把握阴阳相交的精致艺术,享受两性独善的精致之美。这就象那个蚕豆小人,漫游天下,将做爱之道,升华为艺术。

铃木春信的《闺室八景》还不是春画,而属浮世绘中的“美人画”。第一幅《琴柱落雁》,典自夏圭《平沙落雁》。此画的用典,主要靠视觉图式的联想。画中两位闺室少女的面前,横着古筝,那弧形的筝面,暗示了洞庭沙岸;沙岸上支撑琴弦的一行桥柱,则暗示了随晚霞而落足的大雁。门外一簇半掩的树枝树叶,响应了夏圭山水在初秋时节的缓缓风声;少女和服上的松树图案,则与夏圭的那株孤松遥相呼应。弹罢古筝,少女注视着自己的指尖,回味着乐曲的余韵;另一位少女则在乐声中会心阅读,她手里捧着的,也许是本词曲集。这一闺室景象,乃生活的优雅方面,铃木春信欣赏这种优雅,同时又在秋天的夕阳中,借两个孤独的少女,来表露淡淡的愁思。画家和她们一样,拦不住潇湘的流水,挡不住秋天的归雁,他只能用咫尺画幅,来留住少女的青春,留住音乐的美妙。

于是,享受有限的生命之乐,便成为浮世人生的重要内容。《风流闺室八景》是铃木春信的春画精品,第一幅《琴柱落雁》,同样典自夏圭《平沙落雁》,并与上述《琴柱落雁》相应合。画中一对男女,拥坐于古筝前,那古筝同样暗示了“平沙”与“落雁”。从二人的服饰判断,他们刚行了成人礼,该是十五六岁。少女的双手仍在琴弦上,她正回头与少男亲吻,而少男的一只手,已探向少女的和服,开始摸索这组春画系列的入门之处。如果说前一组美人画里的《琴柱落雁》还执着于视觉上的引经据典,追求唯美的情绪,那么这一组春画里的《琴柱落雁》,便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超越了唯美情绪而达于观念的境界。与这组春画的后面七幅一样,画家在这幅首图中题写了三行名家汉诗:“或为筝乐所引,今年初来群雁,翩然降自天外”。在闺室的屏风上,画家也直接画了一幅《平沙落雁图》作为背景,其立意构图均提示着牧溪和夏圭的山水。

铃木春信的用典,可分三个层次,除引诗引画作为表层的直接用典外,窗外的深红枫叶、和服上的藤蔓图案,则暗示着秋获的季节,是为用典的第二层次。这一层次有修辞的功能,画家采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红枫比喻少男欲扬还抑的激情,筝乐象征懵懂少女情窦初开。第三个层次是寄托的观念,从前两个层次递进深化而来。如汉诗所咏,优雅的筝乐引来落雁,少女为筝,少男为雁,雁落琴弦,既唤醒了独自陶醉的美少女,也将情爱之声注入筝乐。在此,画家似乎想告诉我们,这对情人即将开始爱的收获。既然《琴柱落雁》是这组春画的首幅,画家显然有开辟鸿朦之意,是为寄托的观念,这也使过于暴露的春画,有了含蓄的开端。

《风流闺室八景》第二幅,《折扇晴岚》,典自夏圭《山市晴岚》及《闺室八景》中的同名画幅。夏圭画的是点缀在风景中的山村集市,春信在美人图中画的是以扇遮阳的女子,在春画中则画了一个卖扇人同买扇女的交合。第三幅《时计晚钟》,典自《烟寺晚钟》,画一女子正偷窥他人做爱,其窥淫主题,是对寺庙报时钟声的引申。第四幅《镜台秋月》,典自《洞庭秋月》,画一男子正抚弄一梳妆女,主题仍为窥视。第五幅《行灯夕照》,典自《渔村夕照》,画一男子同女佣偷情,却被妻子撞破,这是窥视的另一表现方式。第六幅《卧榻夜雨》,典自《潇湘夜雨》,画一侍女正偷看主人夫妇做爱。假如说画家在第三幅中是从偷窥者的视角画做爱的情人,在第五幅中是从局外人的视角,画偷情者和撞破偷情的窥视者,那么在第六幅中,画家就换了个视角,从做爱者的视角,画出了躲在门外的偷窥者。第七幅《妆台归帆》,典自《远浦归帆》,画一男子正对自己的情人上下其手。画中的屏风上画着涌浪,既指涉了夏圭的“远浦”之意,也暗示着情人所提供的避风港湾,而画中的镜子,则一如既往地提示了窥淫之意。第八幅《漆台暮雪》,典自《江天暮雪》,描绘生意场中的男欢女爱。这幅收场之作,将室外的生意场同室内的闺景联系起来,透露了铃木春信的绘画哲学:将中国开放的自然风景,引入日本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热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下一篇文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春宫画与中日文化孽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春宫画与中日文化孽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春宫画与中日文化孽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