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字体: 】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28:47   点击数:[]    

书的学者,也可以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在逃的罪犯。发布信息不再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保证,而真实性的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加以印证,而且这种检验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的特征。这便给谣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从谣言发布到发展到最后被揭穿和消亡有相当的时间人们无从辨别真相。而由于谣言又往往有相当的伪装,相当的欺骗性,人们在被谣言包围而又得不到足够的信息验证真伪时就往往会信假为真。 4.网络信息的丰富性造成的信息竞争压力带来

信息的夸张性和片面性。网络被称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争夺眼球变成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谁能得到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能得到名和利。这样,很多人就放弃了应有的准则,或者捏造,或者发布半真半假,或者抽取部分事实而不顾,还出现了虚假的标题和真实的内容的现象等等,总之,针对网民的求新求奇心理很多人对信息进行了扭曲和夸大,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谣言的兴盛。

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

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渠道:

1.BBS与各类论坛:

BBS(电子公告版)与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散地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目中,BBS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喜欢灌水,意即在BBS上发表文章,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然而,并非所有在BBS上和各类论坛上的消息都完全虚假。在清华大学的BBS上,有相当一部分消息事后被证实是真实的。这就使很多网民面对上面的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谣言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广为人知。

2.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迅速的优势,迅速席卷全球。据统计,时下有超过二成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每日最新的新闻,有超过六成的新闻媒体采用英特网技术传输新闻,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如果健康地发展,网络新闻事业一定能够以自身的独到优势,迅速超越以往作为优势媒体的传统媒体。 然而,在许多网民心中,网络新闻不只什么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可信度,被人们称为谣言新闻。新闻网站往往依赖于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怎么吸引人怎么写,怎么激动人怎么编,还有的将明明已被证明是不真实但颇具吸引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转载,利用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提升点击率。

3.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传输快、复制方便,而又带有私人色彩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使一条信息顷刻间到达成千上万的网民。而私人色彩会使电子邮件显得比一般的消息更为真实。在口头传谣时代不断出现的连锁信谣言,在网络时代化为了连锁电子邮件谣言。请你将收到的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二十个亲友,你就会得到(许诺好处),如果不发呢,就威胁会受到惩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发一下电子邮件只是举手之劳嘛,何必搞得自己既担忧又不愉快呢?于是谣言就这样泛滥成灾。

4.OICQ:

作为网络聊天的工具,OICQ具有相当的个人化程度。而由于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OICQ具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传信息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言等,因此,OICQ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

三、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纵观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会发现它既具有口头谣言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网络谣言像口头谣言一样,具有阶段性?quot;主题特征,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特征,以及同一谣言反复出现的特点。

主题特征指谣言在某段时间会集中于某个主题,如台湾一度网络流言造成饮食恐慌,出现了吃柠檬虾会产生砒霜、可乐加味精等于FM2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会造成气喘、吃多了猪脖子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吃半熟的蛋会致命、可乐加烤肉等于骨癌等二十二个与饮食有关的网络谣言,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台湾政府不得不发布新闻辟谣。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加以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使一个谣言出现多个版本。这叫做谣言的变异特征。口传谣言常因记忆缺失或错误及口误等客观原因出现变异现象,而网络谣言因复制的方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的变异往往是因传播者出于某种主观动机对原始版本加以改变而形成。

谣言还有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会反复出现,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比如最近几年里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就多次流传,而且每一次还都声势浩大。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给谣言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可能。 四、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模式。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形态有关。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可抽象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模式:

1. 链状传播。

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链状传播也是口传谣言时代谣言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链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误听误传而形成谣言。

2. 树状传播。

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这种传播模式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3.放射状传播。

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在口传谣言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却能很容易地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

4.旋涡型复式传播。

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既有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的组合,也有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交叉。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积累更大的能量。

五、造谣、传谣与受谣――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并非无章可循,实际上,它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谣言是复杂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谣言传播的过程,是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在谣言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既有个体心理起作用,也有群体心理作用,也是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人们造谣和传谣、受谣的过程中,支配人们行为的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谣言传播者的非理性因素是谣言得势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被谣言包裹之时,往往会受社会心理的压迫而跟随非理性思维的指引,相信并传播谣言。在非理性思维的指引下,才会出现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杀人谣言。

1.造谣心理:

在网络上造谣者可分为有意造谣和无意讹传。无意讹传成的谣言是在传播中产生的。由于个体固有的一些心理特点,如认知能力的差异、记忆能力的变迁、心理活动?quot;合理化倾向等所致。一个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

  • 下一篇文章:电视《体验》类节目创作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