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上一页  [1] [2] 


Tags:


   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      ★★★ 【字体: 】  
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28:45   点击数:[]    

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那么“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究竟有些什么内涵呢?也就是说,这种“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体系呢?简单地说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和中国传统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而建构起的面向生活、面向现实的开放式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这一美学体系的建构主要依据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实践”和“人生”是本体系的中心或核心范畴。在这一体系中,“实践”和“人生”属于同一序语,可以互通或互释。“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具体化或事实化;而“人生”也只能是“实践”的“人的生命存在“。这样就把美学定位为“为人存在“的学科,杜绝了那种将美学泛化为“动物也有美学“等倾向。“人生”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形式。就整体的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而言,个体的“人生”既有性质的不同,也有层次的差别。但就个体的心理的理想追求而论,每个个体的“人生”又具有同质性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主观追求中。在社会现实中,这种“主观追求“不可能都得到实现,在这种追求中不可能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生”的价值悖立现象。人毕竟是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个体感性的扩张与社会历史现实的“遮蔽“矛盾之中。 但人自身又总是在消解旧矛盾之中制造新的矛盾。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人生”才更加显示出极大的魅力或美感。这种“人生”也就是“实践”的品质或特性。“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就是围绕着“人生”或“实践”的这一矛盾统一体展开其学理之思的。

其次,“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是“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如前所述人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生命体。也就是说,人是一种溶自然性、非理性、道德性、社会性、价值性、超越性等性质为一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复合生命体。因此,美学研究必须将人的这种复杂性充分加以考虑。就人的动态过程而言,人的审美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同步发生和发展变化的。从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存在“发展进程(无论是人的类还是人的个体)来看,只要有人或“实践”的人就必定会有审美的发生。而审美的发生是与“实践”的人的审美需要同步进行的。但是人的审美需求有着发展阶段的差异、有着层次的区别、有着量和质的不同等。这就如同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就历史和现实逻辑而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等三大需要。在这三大需要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审美需要。一般而言,生存需要阶段有着该阶段特有的审美活动方式或需要,但相对于发展阶段和享受阶段,人的审美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内容上不那么丰富、形式上也比较单一化等。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的生存与环境的不断进化和人的审美触角的不断延伸,人类就有时间有精力更加丰富多彩地、更加直接地、更加便利地从事着审美活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人的实践和存在方式之一的“艺术“及其发展史获得极为具体的现实的感性说明。就人的静态方面而言,人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构体。审美活动在人的这种结构体中同样也呈现出非理性、理性甚至是超理性的样式。因此,在“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为多层次多结构的态势。就最基础的层次而言,审美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情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的或超越性的“境界“样态。当然,无论是“意象“状态、还是“境界“状态都是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自身“实践”性质的体现。

再次,“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要大力吸收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中西方美学研究成果。二十世纪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美学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西方的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以及后现代美学等对美学学科的学理建设具有极大的推进。中国美学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以及以传统中国美学为基点的意象美学、和谐美学等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国美学的多元趋向,使中国美学真正开始走向美学的本体之思。同时有些美学大师的美学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对九十年代中国美学的转型(真正关注人本身、摆脱那种非学术的干扰等)所具有的巨大学理意义,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者必须加以认真思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就是对宗先生美学意义的新推进。

最后,“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永远面向人生现实、面向未来,时刻关注人的生存状况,时刻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着世界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一切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那种“意象“和“境界“等世界的“本真“、“天人合一“以及“共产主义“等意义才会充分显现。

总之,真正回到马克思、回到“实践”本身、回到“实践”的现实、回到“人生”,以“实践”或“人生”为“基点“建构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应该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新突破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2月第一版。

阎国忠:《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叶朗主编:《美学的双峰--朱光潜 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李泽厚:《哲学探寻录》[J]载于《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张世英:《天人之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M],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3月版。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闽西客家文化概说

  • 下一篇文章: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论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