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写作充满对生活的思索。这种思索来自民间,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更来自池莉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与不尽的体恤。它既游离于主流意识和公众价值形态,又游离于宏大叙事所辐射的历史厚度,但它更逼近于生命的真实。
池莉十几年来反复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感性到理性地执著地表达着她所在的当下的活着的状态。她的小说有市民意识与市民价值参与其中,所反映的东西更有着泛性,因而备受普通读者的喜爱。“我一直注意和喜欢的是不断重复、由浅入深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因为我有理由期待一部好小说在不断地脱颖而出。所谓水滴石穿,执著地在某一点上倾注全部的兴趣和精力,一般说来,最后总有奇迹出现。”应该说,池莉已经较早地认识到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精英的立场来俯视生活,不可能一味纠缠于叙事之中,作家们应该从人生导师的身份中走出来直面生活的琐碎化、平面化、日常化。她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尝试着对以往叙事进行改革,并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她有目的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众型的作家,无论是新写实时期在叙述及语言上的策略,还是近年来在题材上的转移,结果是她成功地完成了知识分子向大众文化的靠拢。甚至可以说她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传媒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的宠儿。关于这一点,多少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和思索:在知识分子小说之外,小说是否还有另一种存在的方式。而面对全新的传媒时代,作家们是以不断更新的创作姿态去迎接传媒时代所带给文学的冲击,还是固守呢?
我始终觉得,在任何一个时代,写作从发生学看虽然是一个绝对个人化的行为,但它又绝对地体现出许多集体性的记忆。它不可能不与生活直接相关,不可能不与生命的终极相关,不可能不以种种价值取向深入到这个时代社会群体共同寻求的精神要素之中。池莉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不断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对人生此在的质询,逐步在盘旋与嬉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向成熟。
后记
在杭州最让我这个来自海边的孩子受不了的酷暑中,我打完了毕业论文的最后一行字。望着厚厚的一叠尚散发着打印机余温的文字,突然有一种成长了许多的感觉,或者矫情点说,有种重生的感觉,因为,大学四年来年年所经历的无数次考试,设计论文,没有一次像这一次那么具有挑战性,那么吸引我全身心投入其中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次毕业论文从准备到选题,从开题到起笔,从一稿到定稿,使一直懵懂的我对自己热爱的未来所将要的事业(或者说生活的方式)有了某种清醒与顿悟。
有个从事理论研究的朋友说,他每完成一篇论文就像母鸡生蛋,这个比喻我深得其中之味。因此,就更加地佩服那些每日伏案工作的前辈们了。
心中的感受往往在感受最强烈的时候难以表达,所以只有用最平实的文字向我的导师胡志毅教授表达感激与敬意。从去年的考研准备到今年毕业论文的完成,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为人之道上,胡老师都给予我莫大的启发与教导。选题之初,我对关于池莉的选题未加重视,认为没有可以出彩的地方,因而坚持要作张艺谋的论文。可是胡老师用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敏锐与广博告诉我,不要盯着别人所发现的大陆,把眼光放远,去发现那些还未浮出水面的岛屿,开辟自己的新大陆。当我完全进入角色时,胡老师的话得到了印证。当然由于才疏学浅,无法达到老师所期望的程度。
一并向陈强教授致谢,感谢他一直所给予的热情帮助与细心指导。
在资料提供方面,向资料室杨岭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也向各位给予帮助的朋友与师姐们致谢。
参考资料
1.[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 2.[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斯蒂文·托托西讲演《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胡志毅《现代传播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徐岱《小说叙事学》 7.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
点评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出现了一种转型和分化的倾向。池莉的小说创作从“新写实”走向大众化。张一冰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以池莉小说的转向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现象所包含的诸种问题,这种探讨显然是有理论价值的。
这篇论文对池莉小说进行了细读,但是论者并没有简单站在认同的立场上来肯定池莉的创作,而是以批评的眼光来进行分析。从生活形态、叙事方式和女性话语等几种角度,看到池莉创作的价值和其存在的缺陷,尤其是池莉近期小说在大众媒介走红所显示出来的迹象的分析,更是表现出论者的独特的视角。但是遗憾的是这一分析还没有得到深入展开。
论者不仅对文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对传播理论也有所借鉴。从论文的写作来看,已经表现出论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把握能力。从论文的题目,到三个层次的小标题的斟酌,都显得比较贴切。在论文的语言上也表现出一种流畅感,显示出论者论文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