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色彩要成为互相关联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各种色彩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配合起来。木版年画对色彩和谐的追求,自有一套与其他绘画不同的章法,这也是由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木版年画的色彩有两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限制,一是只有五种基本色,再加上墨线与白纸基底至多为七种“色彩”。二是色彩使用方法只能并置,不能混合,也没有渐变、推移等手法可以运用。方法之一是运用画面色块面积对比,取得色彩和谐。方法二是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取得和谐。方法之三是墨色线与金套色的使用,对木版年画色彩的和谐起到了统一和控制全局的作用。 3.4皮影戏的色彩运用分析 皮影戏是在西汉时期出现,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且风格各异。不同地区的影人及道具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陕西东府皮影独具特色,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有异于东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其与陕西西府皮影也情趣各异。陕西东府皮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显明强烈。 一是用色彩对人物个性特征进行夸张表现。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塑造形像,个别丑、怪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 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型特点. 陕西东府皮影人型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崖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彩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皮影人物性格的塑造,首先对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进行强调夸张,作延长处理,通过艺术的夸张变形,达到高度的神韵表现,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阴柔与阳刚。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祥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皮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生旦人物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净角形象,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鹞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之神情,赋美态于陋形之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1]。 皮影戏多用纯色,主要有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相互不加调配,不分深浅。戏曲人物脸谱和服饰色彩也考虑色彩的协调和对比。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如包拯就涂黑脸,也表现人物的憨直,如《珠宝钗》中的尉迟大海,就勾黑脸。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如二郎神杨戬,就勾黄脸。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如《西宫判》中的庞太监,勾白脸带横线等等。皮影色彩以黑和深色为主调,通过光的照射,形体清晰,色彩浓艳,强烈醒目,装饰性较强。 二是服饰图案色彩呈现多样性。皮影人物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为了追求纤巧完美,花朵多作正面处理,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另如对官帽两侧的羽翅作为脑后正处理,衣领又作为侧面处理,对称的发髻却作为半侧处理等,均不受现实生活形象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据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审美要求予以灵活处理,这一独特的手法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绘画中可找到依据。 三是色彩运用体现动物造型丰富。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别强调装饰性,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逼真摹拟,而是现实形象和主观想象巧妙地揉合,经过提炼、升华、变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观赏性。如把龙驹塑造成龙爪狮身、豹眼虎尾、马面鹿角,汇诸兽之精华集于一兽,形象既威猛又矫健,鬃毛翘卷,口吐火焰,虽凶猛却望而不畏,虽不伦不类却无怪异之感,反而逗人喜爱。鬼怪之类的造型,民间艺人们通过广阔丰富的艺术想象,使其手下的艺术形象神奇多变,如牛头马面、孙悟空及猪八戒的形象,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雕刻为兽面人身,而阎罗判官凶煞怪诞,而另具特色. 这些造型是广泛吸取了民间各类造型艺术的营养,加以创造发挥的结果,在我国传统的神话绘画和古刹庙宇的壁画和塑像中可觅其踪迹,其形象生动鲜活。 第四章 《童年》中人物色彩分析 4.1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小学生的喜怒哀乐,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初步形成上。《童年》作品中如能紧扣人物心理特征,符合人物年龄、身份要求,可以说就能充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4.1.1作品人物的认知能力特点 一是从感觉和知觉来看,主角人物有能力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但他感知的是事物的外表,喜欢观察具体的、突出的、鲜明的东西。二是主角人物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逐步形成。比如对同龄小朋友的游戏活动,出于一种本能的喜好,是一无意识的、自发的感知。三是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和无意识。凡是与生活有直接联系、印象鲜明、能引起其兴趣的具体事物,他就容易记住,如课间游戏、儿童过生日、过“六.一”节等。单纯记忆作为一种专门有目的的活动,他就感到有因难,特别是抽象性思考记忆的困难更大。比如主角人物就没有弄明白画在鞋子上的画为什么会淋雨后消失变色。四是其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正在发展。五是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逐步的抽象概括性。具体形象是对摆在他面前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才能进行思维。 4.1.2作品人物的情感与意志 一是情感是不稳定的,稳定的、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二是意志是薄弱的,有意控制自己的能力很差。目的性、坚持性、自制力有了初步的发展。 4.1.3作品人物的个性形成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比较经常的心理特性。作品人物个性的初步形成有以下的特点:一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作品人物开始能够理解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
处的地位,能认识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初步的评价。二是自觉性和有意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相思和逐渐的控制自己的感情,并能根据外界事物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三是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品人物开始渴望象别的小朋友那样快乐游戏。由于其特殊的生活背景(比如家里穷,没有花鞋子),相应地改变他的态度。 4.2对色彩搭配的分析 从《童年》这副作品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人物色彩以绿色格调为主,配辅以红色和黑色,背景颜色以暗色调为主,所以整个画面给观众的感觉比较庄重。如果从色彩的搭配构成来分析,可以更好的勾勒出色彩与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人物服饰色彩搭配的分析。《童年》作品中作者给人物配以绿色上衣、红领巾,这是给读者第一印象比较深刻所在。我们讲作者之所以给作品人物服饰以绿色,就在于绿色比较抢眼,绿色光波能使读者眼光全部集中在画面中央,虽然《童年》作品画面明亮度不高,这主要是减轻对观众视觉的刺激,但是作者用绿色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的心理反应显得平静温和一些,一下子就联想到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我们弱国从绿色这个色彩的本义来探询究竟,就会发现,人类世代生息在绿色的大自然之中,对绿色的认识与领悟最为深刻久远,对绿色的敏感度也相对比较低,即使最纯正的绿色,其蕴涵着的诸如生命、和平、青春、希望、公正、安逸等情感内涵,对于《童年》的观众来讲没有直接的视觉冲击,不会让读者以为画面视觉就是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