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究其根源,有经济改革带来的冲击,有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也有电视新闻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制度失控。忽视对电视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干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办好《解放军报》,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番话虽然是对解放军报社的干部讲的,但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队伍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如果电视新闻队伍自身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采制出来的新闻、编辑出来的节目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坏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媒介的形象,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牢牢确立道德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有的同行认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修养上要坚持“四要四不要”:要政治坚定,不要以偏概全;要道德高尚,不要惟利是图;要境界高尚,不要趋炎附势;要作风扎实,不要肤浅浮躁。这对当前是十分有针对性。 二、新闻选题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选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新闻选题创新对电视新闻创新至关重要。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五个结合”的角度进行选题。 (一)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 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喉舌性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属性。电视的对象是观众,贴近性也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但是,选题强调喉舌性必须同时讲求贴近性,牢固树立强烈观众意识,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宣传就无效果,电视就失去观众。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喉舌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刻意迎合观众,不能为了贴近观众而去盲目媚俗,否则报道就会偏差,电视就误导观众。喉舌性是贴近观众的重要原则和基础,贴近性是发挥喉舌功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是电视新闻选题的最佳方法。 要在选题中使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就要在确保喉舌性中讲求贴近性、群众性,在追求贴近性中体现喉舌性、导向性,要寻找结合点,在党政中心工作与日常生活的交叉点上作文章。一要强化导向。选题时,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面更宽广,不仅介入政治导向,而且涉足经济导向;不仅介入思想导向,而且涉足行为导向;不仅介入道德导向,而且涉足生活导向、知识导向、文化导向等等。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度更准确,既大胆触及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热点,又在敏感的问题上不增加热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振荡;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疑点,又善于引导和帮助群众除疑解惑,避免千百万思想上的混乱;既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又善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引导群众树立克服困难、共度难关的信心和勇气;既大胆地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改革中出现的磨擦和碰撞,又不回避矛盾,更不激化矛盾。既宣传物质文明,又宣传精神文明;既注意微观,把把握宏观;既防右,又防“左”。还要注意使电视新闻导向的量将更集中,在某一段时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消息、专访、评论、专题的配合,以显著的位置,较多的篇幅,集中报道某一事实,集中宣传某一主张,形成“重型炮弹”,以便唤起公众的关注,减少不必要的公众自发交换、选择信息的时间,迅速顺利地获得舆论支持,引起社会振动,发挥鲜明导向作用。 二要软化新闻。选题时,要注意把政治、经济、科技等一类硬新闻摆在更广、更深的人文背景中加以辨析,把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把新闻事件与伦理道德关系联系起来剖析,使其产生更深刻而生动的可视性。要重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各种资料的把握、采访方式、版面编排等;增多深度报道,加强新闻分析;广泛采用直击性报道、现场报道、追踪报道、新闻调查等方式;使其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要注意让群众多出镜,多开声,反映新闻事件,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让社会群体参与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新闻素材。 (二)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 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让广大观众及时了解最广阔地域的欲知未知的信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对观众思想、情操乃至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电视新闻两个主要功能。要发挥这两个主要功能,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 选题的广度要向全球扩展。 新闻内容全球化是电视新闻适应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初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不开放不行,不与世界各国交往不行。要开放,要交往,中国需要全面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把新闻选题扩展到全球,既是因为电视新闻观众不仅想知道本地各方信息,也想了解左邻右舍信息、世界各地信息,同时又是与网络媒体竞争的需要。当前扩展电视新闻选题首先要努力将视角伸向省内各地、国内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节目真正做到汇天下之精华。各电视台既要采取与区域外的台交流新闻、联播新闻、合办新闻等办法,又要派出记者到区域外甚至省外、国外采制节目。 选题的深度要向纵深开拓。 电视新闻选题拓展深度要依循以下的途径: 1.对突发性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阐述其意义。 对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选题时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要改变以往对事件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的弊病,考虑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深挖其内在的原因,以事件为依托阐述其意义,预测其发展方向。 2.对正在发生的新闻的选题要考虑如何分析其背景。 对进行时态的电视新闻选题时要改变以往只局限于考虑报道事件的开端和结果,忽视新闻的背景,使新闻流于平淡无深度的弊病,考虑如何加强对新闻影响的分析,深化报道内容,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3.对典型报道的选题要考虑如何解释其原因。 典型报道的选题过去往往只考虑报道其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果。而没有在挖掘典型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在典型报道选题时应将着眼点放在原因的分析上,挖掘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深层次因素,才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典型。 4.对问题报道要考虑如何探讨和引导。 问题新闻的选题要从重大原则出发,选择重大的新闻事件;从紧迫原则出发,抓取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从适时原则出发,配合时势需要;从独特的原则出发,善于抓热点中的“冷门”;从本质原则出发,抓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本质的东西。 (三)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高唱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这是电视新闻选题时首先必须考虑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舆论监督,搞好批评报道。一片“莺歌燕舞”,只报喜不报忧是违反唯物主义的。电视新闻选题要把歌颂性的题材与批评性的题材结合起来,从“度”与“量”两方面来斟酌。 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选题要报道社会新事物,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