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上海美术电影厂在市场化操作上已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市场化操作
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厂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集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且得到社会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
1.制作体系的改变。《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
2.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3.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4.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动画片的制作可以和国外公司联合,取其所长为己所用。《马可波罗回香都》便是中国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和美国托尼文索公司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动画产业。
二、影视合流动画力量积聚
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和上海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影视合流也为动画的放映播出拓宽渠道。电视动画栏目也培养了动画观众,保证国产动画的播出。电视动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对于大众的消费更为接近,且电视的普及使电视动画的影响更大。因此针对中国国情,发展多集系列电视动画片是大有市场的。
但是在电视动画的创作中存在一个盲点,就是中国电视动画走的是电影动画的制作方式。电视沿用的是电影技术,从而电视的制作就比较缺乏主动权。电视台除了片头片花的制作,其余由电影厂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电视台进行电视动画制作,也缺乏人员和资金。影视合流为电影电视动画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电视动画制作也会成为一个开发重点,这为动画创作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法。
结语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对中国动画的创作规律有一个了解,在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力图找到一个结合点。通过历史观照,对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提供一点看法。中国动画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中国动画要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资料
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2.万籁鸣《我与孙悟空》 3.张松林《中国动画片必须走向世界市场》《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点评
审阅肖敦红同学的论文《处于世界市场中的中国动画》,首先感觉她的论文从选题上看富有相当价值--既具备理论探索意义,也具备实践指导意义。动画片(或称卡通片,尽管常常同义,但两者间仍有相当的区别)不仅是电影品种中的一个“大户”,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也在电视节目内容及节目包装中频繁出现,以至成为电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从研究来看,投入人力物力极为薄弱,我们想寻找一本《世界电影电视动画史》或《中国电影电视动画史》都无从觅踪,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我以为是仍然把电影动画或电视动画当作是技术层面的研究,影视理论界也很少予以关注(不是电子计算机自身的技术问题,而是技术美学以及创作方面的问题),由此,肖敦红同学的论文也就有了积极的意义--当然她的工作仅仅是个开始:搜集了一些资料,展开了一些思考,特别可贵的是把中国动画事业放到国际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可能会给关注动画的朋友们些许启发:希望对动画的研究能蔚成风气,使中国动画在国际上能够再展它昔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