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视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法国电影的新时尚      ★★★ 【字体: 】  
法国电影的新时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39:39   点击数:[]    

,但却真心未泯,一脸的强硬,但却脆弱得不堪一击。
《别人的口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虽然不是一部追逐时尚或领导时尚的作品,但却切中时尚的要害,那就是对“口味”的剖析。影片中人人都在强调自己的口味,却根本无视别人的口味。雅维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虽然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却没有陷入僵化的模式。这些人物是活生生的,可以跟生活中的任何人对号入座。生活中的人就是如此,大家相遇、相识、相互爱慕、相互憎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搞错,但问题是,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人都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不回头。如果你与我趣味相投,你就是我的朋友,否则,你就是我的敌人,如果我是文化精英,我就用我的蔑视、我的傲慢强暴你,因为你嫉妒我的才能和我的强大;如果我不幸智力贫乏,那我就要用我的仇恨、我的愤怒杀死你,因为你抢走了我的所爱和我的所有。总之,我跟你不一样,我就比你强。正是人的这种自恋与自负制造了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即使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做出某种相互妥协、相互沟通、相互谅解的努力,但最终会固守各自的藩篱而难以逾越。影片的主题虽然相当悲观,但其节奏却轻松愉快,人物的处理也妙趣横生,使观众在嘲笑影片中的人物之后,会猛然醒悟,原来他们嘲笑的就是他们自己。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对文化甚至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当今的法国就是这样,骄傲自大、固步自封。这种普遍的风气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具体到电影,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作者电影。其实,特吕弗当年那篇讨伐性的文章《法国电影中的某种倾向》在今天读来,仍然不乏其现实意义,只不过批评的对象不再是优质电影,而应该是作者电影本身。今天的作者电影越来越变成一种个人的品味,有些人还根本不会拍电影,就已自封为作者。而作者对观众的态度就是:如果你不欣赏我的电影,就说明你没品味。事实上,观众排斥的并不一定都是一些曲高和寡的作品,而更多的是那些滥竽充数的冒牌货。但是,在今天,观众似乎越来越丧失对电影说话的权利,尽管观众的腰包仍然是电影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对电影的评判权,大多集中在少数影评家和几个电影节身上。在法国,像《电影手册》、《正片》等电影杂志或戛纳、南特等电影节,都在培养和引导观众的品味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观众喜欢的电影大多不会在严肃的电影杂志上得到好评,如《爱米丽的传奇命运》。当然,不可否认,像《电影手册》这样的杂志对电影有着独特的、甚至是真知的见解,但是,当他们的精英意识过于强烈时,就不免变得有些霸道,有时甚至会形成狭隘的宗派之见。比如说,他们一旦认定某个导演是作者,就会推崇他的所有作品。而事实上,某些导演的某些作品并不总是能站得住脚,如马努埃尔·德·奥利维拉。这位年过九旬的葡萄牙导演似乎有着旺盛的创作力,90年代以来,以每年至少一部影片的速度进行创作,然而他的不少作品,包括那部大获好评的《情书》,并非什么大师之作。再如,2001年,侯孝贤的那部为戛纳电影节炮制的影片《千禧曼波》可以说是无聊透顶,但仍得到不少影评家的赞誉,有的甚至将之与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2001)相媲美,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影评家的品味。看来,伍迪·艾伦在《好莱坞的结局》(2002)中的微妙讽刺不无道理。(注:在影片中,伍迪·艾伦扮演的导演在为好莱坞拍摄影片时,患了暂时性失明,结果,他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拍摄的影片在好莱坞遭到惨败,但却出乎意料地获得法国影评家的赞誉,甚至称他的作品为天才之作。)
事实上,自50年代以来,作者的政策经过无数的实践与理论的验证,已经不再是一个具有强烈争议性的论题,尽管分歧一直存在。说到底,优秀的作者应该更多地在作品本身下功夫,而不是像戈达尔那样,过分标榜和张扬作者自身的存在,仿佛电影就是他本人,而他本人就是电影。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天的法国电影中,仍然有不少朴素无华但极具个性和分量的作品,如劳伦·冈戴的《人类资源》(1999)和《时间表》(2001)。像英国导演肯·洛什一样,冈戴关注的也是普通人,尤其是劳工阶层的现实问题,他的影片同样充满了左翼色彩,但却不像洛什那样富有战斗性,而是更个人化也更实际。在他的新作《时间表》中,主人公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因失业而遭受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为了维持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他所能做的就是竭力隐瞒事实的真相。影片结尾似乎让人们看到某种皆大欢喜,但实际上却令人更加惶恐不安: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是男主人公却陷入疯狂的困扰之中不能自拔。弗朗索瓦·欧宗是近几年来一位相当多产的年轻导演,尽管其作品良莠不齐,但仍不可否认,作为导演,他的确才华横溢,颇具潜力。2000年,他的两部影片《沙子之下》和《滴到灼热的石头上的水滴》都是可圈可点的上乘之作,尤其是前者,精细而准确地刻画了一个丧失了一切、即将走入暮年的女人的情感与心态,与女演员夏洛特·翰普林的精彩表演相得益彰。他的舞台剧风格鲜明的新作《八美人》(2001)虽然没有得到严肃影评人的赞誉,但却赢得了电影节的认可和观众的欢迎。曾经以《马里尤斯和让耐特》(1996)而响誉海内外的罗伯特·戈迪戈昂,继续在《玛丽-琼和她的两个心上人》(2001)中探索普通人的复杂的情感世界。从70年代就开始拍片的雅克·奥迪亚尔,在2001年推出了新作《唇语惊魂》。虽然这是一部商业性包装相当强的影片,但奥迪亚尔充分发挥了电影的声画、尤其是声音的特色,并把它同剧情与人物的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他作为实力派导演的不凡功力。这样的电影对那些缺少基本功训练而梦想一步成为作者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教材。电影虽然是一项充满了梦幻色彩的工作,但它更需要的是卓越的才华和扎实的积累。在今天,数字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似乎人人都可以拿起摄影机进行表述,但不应该忘记,电影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的艺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拍电影。德帕迪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积累了30年的从影经验后,他导演的影片《两岸之间的桥》(1998)显示出一位成熟的艺术家的非凡魅力。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 下一篇文章:中国电视剧的几点思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法国电影的新时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法国电影的新时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奥运会电视收视回顾及北京奥运会电...
  • ››从“辛迪加”看美国电视节目创新的...
  • ››关于电视广告对消费文化物质层面的...
  • ››新世纪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
  • ››“山寨春晚”传播学解读
  • ››电视新闻娱乐化刍议
  • ››戏曲电视剧之美学新探
  •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动力
  • ››法国电影的新时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