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和经营,就可以盘活资源,在融资、制作、营销等方面获得商业经验和动力。目前在这种体制创新上做得较好的是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创作力量,而是从一开始就以播出平台的身份与广大“中华青年”合作。这样不但栏目播出的作品活力十足,而且购买作品的播出权每期只用1500~2000元人民币,实现了栏目的低成本运作。 2.多种销售手段,跨媒体经营。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寂寞”的产业,要讲究营销策略。这方面,国外的电视纪录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在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播出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得有一种新思路。比如,取得企业赞助,做贴片广告。同时,注重纪录片本身的广告宣传,利用纪录片的内容资源,做成相关书籍 VCD、DVD等,多次销售,媒体互动,跨媒体经营。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最近深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就是这么做的。该片在未开拍前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在制作同时又做了大量的宣传,播出时同步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3.集约化生产。电视产业化进程中,慢工细活的那种“创作”式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规模要求。同时,为节省成本、应付播出,栏目化的纪录片更要探索制作模式、经营模式,这比探讨纪录片的属性、类别等话题更现实。电视纪录片栏目要想实现流水线制作,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性的多快好省的模式。超越(而不是舍弃)以往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小作坊方式,向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模式靠拢,至少是纪录片市场化初期的主要策略。 实践证明,我国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依然是纪录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创新,电视纪录片必将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影响力也将惠及每个人。
参考文献 [1]肖文. 国产记录片,敢问路在何方?[J]. 戏剧文学,2006,(8). [2]高宪春.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J].山东视听,2006,(1). [3]李蔓.电视纪录片的战略突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危机与对策[J].声屏世界, 2006,(2).
作者简介:张立峰(1963-),男,山东蒙阴人,大连电视台记者,学士,研究方向:电视纪录片制作。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