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视艺术
   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      ★★★ 【字体: 】  
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38:44   点击数:[]    

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既无法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又不利于专业制作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电视资本的使用还处于主观、随意状态,存在严重的浪费。加之,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或质量评鉴与投入、与个人收入不相关,使产品质量没有明确、具体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标准。并且,由于以上诸种因素,在电视行业,按劳分配机制并未形成,谈不上多劳多得,更谈不上优劳多得,从总体上看,是靠资源垄断性占有维系着行业的相对高收入,至于是分配的利润还是分配的成本,谁也说不清楚;具体到人头,仍是事实上的大锅饭,至于内部的相对差距,基本上仍然是靠相对的资历或资源优势(制作重点节目和黄金时段节目)形成的。或许可以片面地说:电视行业是全国各行业中管理相对落后和混乱的。
4.恶性竞争。由于僧多粥少,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广告客户对广告的投放,是按照特定经济区域的产品销售量来进行的,相对于一个区域,既不会因为台多而增加投放,也不会因为折扣高而减少投资,一个区域多个台的自相残杀却把广告折扣全部杀乱了。还有疯抢电视剧,国产电视剧数量不少,但精品不多,特别是今年海外电视剧有限进入黄金时段以后,国产剧就更加宝贵,大家都来疯抢。前年一个中等价位的省级电视台购进电视剧约花费1500万,今年猛升到3000万左右。电视剧也由卖成片,到卖样片、到卖片花、到卖剧名、卖演员名单。相反,电视的对外宣传却形不成合力,因为谁也长不大。中央电视台去年的广告收入近60个亿,在国内排名第一,但在世界电视百强中仅列51位。在当年的世界电视百强统计中,排在前9名的有5个都是美国台,第一名是时代华纳,收入1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电视台总收入的7倍,相当中央电视台的20多倍。在国外基本上看不到中国的电视,令国人感到深深的失落,令电视人感到莫大的耻辱。
人民群众对这种多家电视台的低水平重复早已不满意,反感这种千台一腔、百台一面和“克隆”、“追风”的现象,他们需要更丰富的资讯;对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的粗劣、媚俗的现象也十分反感,渴望现实生活题材的、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电视剧。1997年,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对240所中学进行了调查,在获取资讯的渠道这个问题上,60%以上的学生都回答是电视,仅有7.3%回答是学校。中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90%以上是陪伴电视节目度过夜晚的。中国的电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主空间,已成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文化主环境,这赋予了电视人沉重的历史责任。况且,电视台的增多,使受众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完全不同于原来的微波传输时代,一个城市40多个频道使观众调台的停留时间已下降到了3-7秒。不少观众是边看边找、边找边看,边骂边看、边看边骂。中国电视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二、当前电视发展的突围与趋势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电视媒体功能认识的深化,电视业已经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为彻底的、革命化的体制变革奏响了序曲。我把这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概括为十大趋势:
1.传输方式由单一型向立体型转变。
光纤技术的使用催生了有线电视台,带来同一区域电视内部的竞争。卫星传播技术的使用将跨区域竞争推向白热化,电视空中大战硝烟弥漫。网络多功能开发又带来了跨行业的竞争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抢滩英特网使电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而进入国际竞争。立体传播、交叉覆盖的格局已经形成。技术进步暴露了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弊端,提出观念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需求,也让电视人的思维关注开始从痴迷的内耗与自恋中解脱出来。
2.资源配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小型分散的资源配置带来的恶果,部分电视台在内部资源配置上开始了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整合,力图打破了小而全的格局。海南、深圳、福建、山东等地,在区域内电视机构设置上,率先走出了集约化的路子。区域间的电视协作体用各自优势联合制作节目实际上也是出自对电视资源集约化的需求。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1999)82号文件更明确提出了电视资源集约化整合的关键性措施。这对在迷茫中苦苦挣扎的中国电视人不啻为一声报春的惊雷。
3.频道定位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
随着电视资源集约化整合,毫无疑问,把综合频道的定位作为电视台身份与地位象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地方电视台,谁固守综合频道的面子,谁就将失去发展的真理。其实中央电视台的第2至第9套节目早就有了专业分工的趋向,执迷不悟的地方电视台近两年开始有了对频道包装到节目形态的风格特色的追求。遗憾的是,各地卫视频道、有线一套及事实上独立运行的无线频道尚“犹抱琵琶半遮面”,谁也不愿理直气壮地发出“我是专业频道”的黄钟之声。不过,历史的规律不可阻挡,谁在这个问题沉默,谁就将失去生存权。
4.电视受众由集群化向分众化转变。
据央视调查,83.7%的观众收视具有指向性。所有的人同时收看一套节目,那是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且只能收到一套节目的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卫星转播技术与洪水般泛滥的电视台给受众提供了主动选择的可能性;受众素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收视选择的必要性。收视的分众化趋势便如此蓬蓬勃勃蔓延开来,如此提出的尖锐问题便是电视节目的对象化。电视节目制作人也就必须具备这样一种理念:不求一档节目抓住所有观众,但求始终抓住一批固定的观念。
5.生产方式由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
自给自不足的生产方式无端耗费着资源、制造着亏损,也制约着生活的提高,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热切呼唤着市场。电视剧首当其冲,率先带着计划经济的斑斑伤痕扑向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省级节目交流网也淡出了计划经济的脉脉温情,交流、交换而交易了;近年,《娱乐新干线》、《欢乐总动员》、《中国娱乐报道》等一大批节目运用了市场运作的方式。尽管节目市场的不规范让人忧虑,因为毕竟带着斑斑伤痕。然而我们坚定地相信:市场发育本身必然要求规范,电视节目市场规范之时便是电视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之日。
6.节目形态由模式化向多样化转变。
多年不变的固定栏目设置、零散的版块结构、一本正经又居高临下的播报……中国电视节目单调、僵化的模式已让观众厌恶。我曾设了一个提问:谁为始作俑者?想不到这一问就问了四十年,因为四十年前中国办电视时就是这个样子。四十年了,中国的什么变化都是天翻地覆的,惟电视节目的形态面目依旧,岂非咄咄怪事?幸好,近些年来,娱乐节目、交友节目、谈话节目如异军突起,在电视屏幕上大红大紫起来;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全景报道、评论节目、现场直播,使新闻节目从表面信息传播的窠臼中冲块而出;突破编排常态结构的重要信息的随时插播也渐渐露脸。节目形态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出现。
7.传播方式由单向型向互动型转变。
中国的电视节目素来固守单向的孤独传播方式,以体现“宣传”之己任。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需求与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这种传统正逐渐被打破,互动型节目应运而生。90年代初期逐步兴起的互动节目,以演播室观众参与的交友、访谈为主要形式,时空受限、其参与面窄;90年代后期,声讯热线勃然兴起,其参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

  • 下一篇文章:创造性地讲好故事——电视连续剧《大雪无痕》观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奥运会电视收视回顾及北京奥运会电...
  • ››从“辛迪加”看美国电视节目创新的...
  • ››关于电视广告对消费文化物质层面的...
  • ››新世纪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
  • ››“山寨春晚”传播学解读
  • ››电视新闻娱乐化刍议
  • ››戏曲电视剧之美学新探
  •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动力
  • ››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