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咄咄逼人的冲击音型,极富张力的悲剧氛围,怪诞机智的幽默反讽,忧郁感伤的哀歌慢板。这些特征随着他不同的创作时期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前期突出滑稽幽默,中后期则明显多了反讽和嘲弄。中期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第五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可以说是作曲家平生所写的最好的慢板。圣歌式的主题平缓而有力地延伸着,展现了从宁静平和到紧张沉重,乃至悲恸至极的全部情感历程。说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是20世纪的优秀作品,首先在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大众性与平民性。与为艺术、为行家的唯美主义创作相比,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当然是为人生和为大众的现实主义作品。“假若一件作品不是为人民而创作,又是为谁呢?”。与贝多芬优秀作品的英雄性格不同,肖斯塔科维奇所关注的是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英雄还是恶棍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普通人。而时代的基本冲突就发生在这些灰色的普通人中间。“我试图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写这些人,写他们非常普通、平凡的理想和希望。”创作《第五交响曲》时,肖斯塔科维奇自觉地把音乐创作看作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与道德活动,在创作独具个性旋律的同时肩负起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责任中有记录,有揭露,有捍卫,有拯救。这部以自然主义的真实手法直面血淋淋的历史的杰作,无疑给愈来愈“贫血”的俄罗斯“音画”注入了充满生命力的血液。这种艺术家的胆识和作品高度艺术化地完美结合,恐怕在整个20世纪也无人能够超越。说到这部20世纪音乐优秀作品的美学特征有两点。一是崇高与媚俗的并存,或者说是一种带有媚俗的崇高。经常在很庄严的作品中,可以听到突如奇来的喧闹的法国号,嘶哑的长号,跳跃的钢片琴,附点音型的定音鼓,以及小提琴在高音区的独奏等等。这些音乐处理的隐喻,就是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那个“轻”拿出来调侃一下,讥讽一下。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这种特征更多是由他与社会的矛盾所形成,是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现行观念冲突(有时是妥协)的产物。当然,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也许这是作曲家与领袖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默契。 第二个美学特征是悲剧色彩浓重。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应该让人想起生活,想起悲剧,想起受难者与受害者。我们很难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大作中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技巧,找到为优美而优美的旋律。他的焦虑、恐惧、蔑视、挑战、希望、信念等无一不渗透在效果强烈、粗犷有力的进击节奏中。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的深切而诚挚的爱。 结语在20世纪西方各个音乐流派中,肖斯塔克维奇很难归类。他并不坚持任何特定的流派,却仍然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音乐语言的根基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也使用不协和音响与偶然的无调性,只要吻合表现的需要。当多元构成的20世纪音乐舞台转入21世纪的音乐舞台时,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抽象派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纷纷实验操练完毕,我们发现,群星闪耀过后,真正灿烂的并没有几颗。反而是20世纪初露出“大师相”的那几位真正成了各具风采的大师。被批评为天性守旧、风格保守、最少实验性的肖斯塔科维奇最终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不可替代的纪念碑,并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苏联、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和他的《第五交响曲》及其他优秀作品被载入人类光辉的历史史册,他的音乐思想将提醒后来者,音乐要永远与大众在一起。 参考资料1、所罗门.伏尔科夫著 叶琼芳译:《见证——肖斯塔克维奇回忆录》 花城出版社 1998 第210页2、黄晓和:《苏联音乐史》(上卷)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8第158—160页3、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德俄部分)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第850—8 54页4、刘悦:《中央音乐学报》之《论肖斯塔克维奇音乐中的犹太因素》 2001年第三期 第64页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