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位置。音乐教育不是专业艺术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音乐方面的专门人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让他们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用模子铸造出来的整齐划一的产品。要让音乐成为他们的朋友,发泄他们的激情,解放他们的心灵。 其次,要根据音乐新的功能,在教学组织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譬如打节奏,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手、脚、头、嘴,甚至借助书本、桌、椅、筷等等,使其能充分施展、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唱歌不一定从谱到词,可从词到谱,不一定用美声唱法, 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唱法,通俗、气声等,处理也可因人而异。欣赏,根据最初情绪体验,联想自己的日常生活琐事,不要把他们框在作者的意图内。当然,千万不要忘记老师的导向作用,大方向不可废,把这一切纳入到正确、纯净的领域。 最后,要改变你的评价体系。唱,不一定和你相似是最好,美声唱法也不一定最好,只要表达出该有的情感,用什么方法是次要的。欣赏,只要能说出基本情绪,喜、怒、哀、乐;联想到那件喜事、怒事、哀事,都应该是好的,只怕他不想。评价时,首先从感性的角度,感觉对不对。其次,把他们自然的导入理性的轨道,这才是评价的高超艺术,不能以记忆、模仿为主要评价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在各课争向进行改革创新的今天。如何从本学科开始进行创新,如何从本源上发出一枝新芽,而不是仅仅从方法上、手段上进行表皮更新,用新瓶装老酒,有待所有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士进行探索,本文从音乐教育中,音乐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新的观点,希望音乐功能的拓展能从感性的角度,为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闯出一条新路。使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成为“感性解放”和“理性陶冶”并举的学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为我们描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未来图画。 参考书目: 《谈美感教育》 朱光潜 《音乐美学通论》 修海林、罗小平 《乐记》 西汉 《论语》 孔子 《淮南子》 秦汉 《美学与艺术理论》 玛克斯·德索 《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 《超越文化》 爱德华 《创新教育》 中央教科研究所 《教学艺术论》 李如密 《学校教育创新理论》 周明星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