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音乐论文
   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      ★★★ 【字体: 】  
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44:25   点击数:[]    

精确比例,并且能在审美体验中要求智慧、意志这类理性活动;后者属于人本来就具备的低级感受能力,它是与听觉本能相结合的,未经教育的儿童也能感受声音的和谐。例如人耳的构造能证明,人具有在生理上对和谐与不和谐声的反映能力。同样指出音乐感性的存在。
    19世纪的西方,更多的音乐理论家强调音乐的感性价值。美学家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和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有些音色使人立即兴奋或松驰,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象微风一样轻抚我。”说明当人们的审美活动处在“审美反射”这一初级阶段时,理性并没有发生作用,仅仅是一种感性活动。
    奥地利音乐美学家、评论家汉斯立克(E·Hamslick,1825—1904)《论音乐的美》以“听觉印象影响神经的某一特定方式的基础”。所以音乐能够“象一股没有形态的魔力向我们全身神经系统激烈地进行攻击”,并且能够“对于过分激动的心情发出一种安静、愉快的影响”。这些愉快的感受当然是感性的。
    柴可夫斯基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状况:“有时,我满怀好奇地看着这一种创造的急流,不管我当时可能还在作着的任何谈话,不管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人们,自动地走进我脑海里划给音乐的部位。有时这是对于手边已经在计划的小作品的润泽和旋律的详细发展,有时又会有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音乐思考出现,这我得勉力把它留在我的记忆里,它究竟打从哪里来,这是一种神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感性在音乐创作中的不可或缺。
    为什么我在这里大讲特讲音乐在感性方面的作用呢?现今教育,学校学科设置中,语、数、自然、外语、历史、地理均为偏重理性的课程,而这些又被叫做“主课”。可想而知,理性在学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身上的规范越来越多,个性、创造性、感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阻碍了理性的发展,导致许多学生感情麻木,感觉迟钝。在这种情形下,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担当重任,去发展学生的感性特征,使学生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经过前面的综述,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承认音乐功能中感性功能的存在与重要。那么它的重要性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呢?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还表明,节奏活动是人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例如人的语言交往便是以“同步”的节奏状态来传播,美国科学家爱德生拍下了各种场合的人的语言状态,并放慢镜头进行观察而注意到了这一点:“当两个人交谈时,他们的互动是同步的,有时手指、眼睑及脑袋同时运动,而且与语言符号的具体部分(如高音和重音)处于同步,有时两人甚至好象受所谓‘开放性配乐’的舞蹈编排大师的控制一般。”(参见《超越文化》爱德华著67页)这些观察结果证明节奏在思维过程中起作用。培养儿童对音乐具有敏锐感觉,对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起积极的作用,例如让初生婴儿在哺乳、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的朦胧期缩短,学语期提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早年都是钢琴家。音乐所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创造力。当然,在这里我并不否定音乐的陶冶作用。在现今的素质教育要求下,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传统的音乐功能观应该有所转变,具体地说。在发挥音乐功能时应偏重于其感性功能的发挥。它不仅意味着促进个体感性的理性化,而且更突出个体在理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感性的持续发展。使两种发展互相平衡。传统的教育观是使儿童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向成人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片面强调抽象逻辑思维,殊不知两种思维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大家都知道人有大脑两半球,一主管抽象逻辑思维,一主管形象思维,单一的发展不仅是畸形的,而且也会受到阻碍。所以,我们不能把音乐教育变成技能教育、知识教育。要确立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观念,充分发挥音乐的感性功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力得到极大挖掘。爱因斯坦每当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
 

二、音乐的感性功能还突破了传统的伦理音乐功能观,使音乐具有了突破性的解放功能。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一方面肯定美育同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又充分强调了美育具有心理解放功能。他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为依据,分析了美育的三种解放功能。
首先是“情感解放”,他写道:“人类本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之类”,这些本能与情感实际上只能暂受压抑,却不能永远消除,而且这种压抑会带来“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然而,美育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使之得到解放。其次是“眼界的解放”,他指出,美育能使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神奇的美,获得新鲜的审美体验,“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的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再次是“自然限制的解放”。朱光潜认为,美育可以使人从有限的自然、物质世界超越出来,摆脱单纯的物欲情欲,脱离低级趣味,在审美的世界里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朱光潜的上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美育使人的感情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使他们具有活泼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动力。作为美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当然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优美的音乐可以治病,正因为如此,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也药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音乐,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学生时时处在紧张的学习当中,音乐能使他们摆脱这种紧张,达到怡情健身的作用,又能促进其他文化课的学习。音乐的解放功能使最付幻想的学生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他们的幻想插上坚实的翅膀,让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伸展,为学生的完美人格作出音乐该有的贡献。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本文的观点并不是把音乐的“理性的德育陶冶功能”向“感性解放功能”转化,把音乐功能定义在非理性领域。而是把传统的音乐功能观拓展和更新。让音乐教育工作者来注意音乐的新的功能。不仅开发感知、情感、想像、直觉等感性素质,这种开发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学生在音乐中有情感渲泄的成份,渲泄之后又有升华的一面,使之纳入到高尚、纯洁的理性领域,就包含了陶冶功能。

音乐新功能带来的新要求
   音乐功能有了新的拓展,不仅有“理性陶冶”,而且有“感性解放”的功能,鉴于这种新的观点。对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感性与理性并举的观念。把感性解放放在很重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倾向性功能的实践研究(方案)

  • 下一篇文章: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与时俱进的红歌和红歌精神
  • ››日本世博会的音乐活动给上海世博会...
  • ››论红歌的艺术特征
  • ››“红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
  • ››谈“红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 ››试论红歌走进音乐课堂的作用
  • ››浅析“红歌”的美学意蕴与社会教化...
  •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重庆市深入开展...
  •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
  • ››浅论二胡曲《二泉映月》与钢琴改编...
  • ››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研究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