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徒的音乐素质做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即不负 神的美好创造。
后注:本篇文稿转载自「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简讯124期(2000年8月25日)」,全文系针对教会音乐进行表徵性地省思,并不特别深入某些课题作意义或方法的探讨,如诗班(或器乐)在教会音乐的扮演角色等衍生之相关议题,因篇幅有限不在此容述。文末,欢迎读者e-mail交换彼此的观点 (电子邮件信箱:obed@tpts7.seed.net.tw)。
[1] 类似的观念在「当代音乐崇拜」第312至313页也提到。「当代音乐崇拜」,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2] 张真光牧师,现任怀宁浸信会主任牧师及台湾浸信会神学院圣乐系老师。 [3] KTV文化是指坊间的卡啦OK,业者将歌曲的内容以电视萤幕方式播放,歌词的字幕随著伴唱带打在电视萤幕的下方,歌唱者手中拿著麦克风、耳朵听著伴唱带、双眼随著字幕上方会跳动的小圆点学唱歌。 [4] 这节经文中的”惧怕”,希伯来原文是yare,含有”崇敬”、”敬畏”、”公义的行为”、”敬拜”之意,其中崇敬的含意通常多于惧怕的含意。参考「预言之歌」第14页,拉玛·柏士曼著,以琳书房出版。 [5] 教会音乐的功能之一,有帮助信徒的心灵获得释放,使之从世俗回返到神圣的状态,这是个净化的过程。参考本文作者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88学年度硕士论文「弦乐四重奏《思恩》及其创作理念」。 [6] 引自「基督教圣诗史略」,陈罗以著,第19页,道生出版社出版。 [7] 「颂主新歌」第450首,浸信会出版部(香港)。 [8] 教会音乐与神学观念的结合,因篇幅因素暂不于此探讨。 [9] 张真光牧师于怀宁浸信会讲授「司琴的预备」一题时,强调「好的音乐教育系统必须能提供学生不受限制的发展空间,并引领学生进入水深之处,发掘 神所赐的才能,协助学习将最好的献给主;而许多速成的教学方法,易使学生的天赋能力遭埋没。」殊不知自己拥有群牛的财力,仍以为是个仅有两只鸽子的穷人家,试问当奉献时会拿出什么呢?鸽子或牛犊。 [10] 音乐是抽象的一门艺术,尽管在音乐展现的过程中,会留在聆听者的内心造成“真实的感觉”,但仍无法具体地说出音乐在表现什么。参考「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谛观有情」,第25至27页,林古芳著。 [11] 此处的概念性及经验性,参考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二)音乐的材料─概念/经验,第3页,他是以概念世界/经验世界来称呼。 [12] 在此引用「当代音乐崇拜」第48至49页,赫士德(Donald P. Hustad)著,谢林方兰译,校园书房出版。 [13] 「教会教育的功能是在教导信徒敬拜事奉,以敬拜事奉的前提之下,教导必须的以及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术。一切以造就信徒为目的,按著实际的需要施以音乐教育。」节录自「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易启年著,荣光社出版。 [14] 师徒制的学习请参阅2000年四月份的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讯,由谭国才牧师撰写的「学院式神学教育的教义与重要性」,提到学徒式(师徒制)及学院式两者之间不同的学习,本文不再此处论述。 [15] 这一点是透过怀宁浸信会诗班顾弟兄的提醒。之前自己曾担心过多的要求,会使人在服事上裹足不前,甚至造成伤害。其实教导专业的部份,需要以高标准严谨的方式教导,让服事者明白什么是将最好的献给神;严谨的教导并不意味著必须行为严厉(如斥责方式等),只要言语用得当,用爱心以温和平稳的态度要求弟兄姊妹,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机会教育。 [16] 初次到教会服事,私下与张真光牧师聊天时,他谈论到:「教会应该提供弟兄姊妹有学习的机会,以建立他们的自学能力。」[17] 这当中有些是诗歌作曲者,对于中国语文在音乐创作处理上的缺乏,而导致弟兄姊妹凭著一般说话的词句声调唱诗歌,而与原谱有些出入;例如节奏与歌词的安排,中文的咬字、音韵等等;因限于篇幅,所以在此申述的目的是提醒领会者在诗歌方面的选择,而非本文探讨的范围。 [18] 引用国立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吴丁连教授「音乐中无声表情与创作」的(三)结构化表情,第15页。 [19] “看谱读字即唱”的观念,在「教会音乐事工」,第202页提到。「教会音乐事工」,易启年著,荣光出版社出版。 [20] 作者目前服事的教会,正尝试将头影片的字幕上标出简谱或五线谱,实际在主日崇拜当中做出来,尚需要一段时间。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