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负荷的,当人潮散去,他看着空荡荡的舞台,"有种被击败的感觉"。他不知道把自己当着千万人面前掏干净之后,还能剩下什么来面对自己。"我确实是演唱会中那个最孤独的人",他如此写到。罗大佑在《青春舞曲》出版后不久终于离台赴美长住,这张唱片就这样成为他黑色时期最后的念品。 ●1985-1989年概述 从现在回头看,1985年的出走,对于罗大佑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他唯有将自己重新归零。让身体机制秉天赋有的敏锐观察力自然运作,才有可能再度汲取到一位真诚创作者建立新视野所需的生活养料,并且叩寻其他生命样态涌现的可能。
于是在纽约这样一个艺术家群集的大都市里,罗大佑开始领略到一个创作者应有的态度,那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然后不断接受外来刺激的生活状态。身处于各方人种汇聚的纽约,使罗大佑获得一个迥异于台湾制式教育下成长经验的角度。他看到东方移民在异乡里共同的悲哀与相似的命运。每一张黄色脸孔下血脉相连的搏动频率其实正扣着整个种族在大时代中的归属渴求,不论你是来自台湾、陆、香港或是亚洲任何地方。 而台湾的音乐环境仍然恶劣如前,整个体制无情地在摧残每一个尝试撑起时代大业的创作心灵。1985年《明天会更好》便是一个连作词、作曲者都会被骗的丑陋实例。无数音乐人在台湾光复四十周年的号召下共襄盛举,没有人晓得年底大选国民党的诉求标语便是要一个更好的明天。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由好几个人集体创作,但所有被政治利用的责难却由罗大佑一个人承担。这个不愉快的经验,也成为罗大佑日后舍台湾而注册香港建立音乐工厂的关键。
1986年,在长期沉淀中自然结晶而出的《海上花》,明显表现出罗大佑音乐风格东方曲调的转向。这种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以大调起头(传统民谣多为小调起头)的东方曲式,再一次震动台港两地的流行乐坛,也影响了其它的创作者(比如李宗盛《你走你的路》、《鬼迷心窍》等歌曲),成为罗大佑作品日后最根底的主轴。
然而,曲式的转化更新只是罗大佑宏阔意图的先声。所有对于黄种人宿命情结的精确剖析和对于中国人的深切关怀,都需要一个更深,更广,更完整的架构去承接。于是在长达三年的酝酿之后,《爱人同志》问世了。罗大佑带着这张全新的专辑回到台湾,正如他当年独力敲开一扇创作大门那样。《爱人同志》再次震惊乐坛,打开了流行音乐另外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衣锦还乡》电影音乐专辑,罗大佑随着电影主题聚焦在中国移民的故乡情结里。不论是齐豫在《船歌》中流淌的故乡山川,暖暖人情,或是罗大佑在《传说》中浓郁厚重的思乡情怀,都企图通过音乐来抚慰中国人宿命的伤痕。这段时期罗大佑还与意籍音乐家花比傲合作了许多电视、电影的主题曲,在1991年重新制作,收录在名为《追梦》的演奏曲辑中。这些替别人制作的作品也承担了罗大佑对东方曲调的探索,花比傲精致的编曲功力使它们呈现出典雅的外貌。基于罗大佑这段时期作品中对于中国人的浓烈情感,我们可将它视为罗大佑创作历程中的黄色时期。
●爱人同志
《爱人同志》是罗大佑沉寂了四年多之后重回歌坛的作品,也是1984年《家》以来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这张唱片在1988年年底出版,正是台湾社会人心沸腾,社会力全面释放的顶点。这张在港台两地四间录音室完成的唱片,通过强势宣传成功地塑造出新罗大佑形象;短短几天就卖出二十万张,之后更创下五十三万张的销售记录,成为罗大佑迄今最畅销的作品。
在罗大佑出走的这几年,民进党成立,蒋经国逝世,戒严令解除,台湾经历了战后最剧烈的政经结构转变。唱片工业的体制也在这段时间膨胀到前所未有的规模,MIDI的普及带动了林立的唱片工作室,港星大举来台加上青春偶像大行其道使唱片市场全面低龄化,整个唱片业在朝向娱乐工业的方向迈进。凡此种种,都使《爱人同志》和《家》之间仿佛存在着不只四年,而是一整个时代的差距。这张专辑的标题和歌中使用大量大陆用语,在当时仍然有逾越官方尺度的可能,没想到所有歌曲送审一次就全数通过,不仅当事人受宠若惊,也反映出审查制度渐渐轻松的事实。在《家》只做到一半的跳出框框,创造不同格局的企图,终于在沉潜酝酿了四年多之后,由《爱人同志》完成。和黑色时期礼聘日人编曲的情况不同,这个时候的罗大佑对MIDI已经有娴熟的掌控能力。也对编曲有绝对的主导权。《暗恋》、《爱人同志》暴烈的摇滚曲风,《恋曲1990》、《你的样子》的浓郁抒情,乃至于《黄色脸孔》、《京城夜》波澜壮阔,层层叠叠的慑人气势,一再显示出挥洒自如的编曲功力。这张专辑对音乐元素的处理方式曾经造成圈内人极大的震撼,再一次替唱片制作概念的可能性树立了新的标杆,不仅被誉为当年度最好的专辑,也是另一张至今听来仍然难以超越的力作。在歌词的写作上,罗大佑尝试让人声融入编曲,扮演乐器的角色,而非总是站在最前面讲道理的工具,所以我们听见了许多纯由音节构成的吟咏。格外在意音乐性的结果,使词意反而不再那么明朗易解,往往得和旋律编曲一并欣赏方能领会其中的奥妙。这样的改变使许多老歌迷难以适应,认为罗大佑变节了。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你的样子》朦胧绵密的长串意象,或是《京城夜》四字叠名和连续长句相互撞击出来的震撼力,相信是早年那个蓬发黑衣的愤怒青年所写不出来的。 这张专辑想呈现黄种人整体处境的野心是否成功,则见仁见智。但这方面的关心一直延续到音乐工厂时代,成为罗大佑日后所有创作的中心主题。《爱人同志》或许不再拥有他早年作品那股青春的锐气,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明显的匠气,但是整张唱片精密庞大的结构,以及它完成的宏伟企图,使《爱人同志》仍然值得名列经典,也是了解八十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时所不能遗漏的巨作。 ●1990-1994年概述 从台湾到纽约再转进香港,罗大佑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回到东方资本主义集结的重地。1988年音乐工厂的成立,象征罗大佑从一个戮力撑开创作空间,单打独斗的创作者,转换成一个运筹帷幄,集结众人之力的组织者。随着音乐工厂架构的日渐完备,一个健全的制度为罗大佑展翅欲飞的音乐鸿图打下专业的强固根基。因此在这段时期的作品,往往从整体结构而非单曲本身的突出性,更能看出他的苦心与创意。 另一方面,香港其实是拥有最多方向而又能集中角度去观察中国人的地方。她本身殖民地的过去与回归祖国的未来,在台湾与大陆之间营造出一个时空开阔的回旋地带。在这里,罗大佑得以将早期《亚细亚的孤儿》幻想似的描绘从现实中逐一印证,也能将《黄色脸孔》里满腔血脉共流的情怀具象到生活细部。于是我们听到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在《皇后大道东》、《原乡》和《首都》三张专辑中,一个铺陈民族命运的史诗企图,在三张原本各处一隅的专辑之间,巍然耸立起来。倘若我们再将视线拉到罗大佑创作光谱的主轴之外,就会看到其他零散的镜面折射出更为缤纷的色彩。早年的罗大佑原本就是为人写歌而投入唱片事业,到了成立音乐工厂后,则以专业作曲者的身分谱出无数动人的曲子。即使从歌词的意涵去回顾罗大佑的创作历程,情歌的数量仍然超过非情歌的部分。1989年底两张《情歌罗大佑》专辑的出版,正是由这个观点出发,意图挑战一般人心中"黑色罗大佑"的刻版印象而制作出来的全集。整套专辑的企划方向希望引领听众重新咀嚼每首歌的特别意义,体会在"黑色罗大佑"爆发力之外另一种丰富的色彩层次,同时也意图冷却稍早《爱人同志》炸射出来的滚烫能量,为罗大佑日后的创作预留更宽阔的可能性。稍有察觉力的歌迷一定会发现:八十年代以来,罗大佑为别人写的歌,和他自己个人专辑中收录的作品往往有极大的曲风差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