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后半叶复杂社会现实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仿徨、苦闷和矛盾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19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人民盼望彻底扫除德意志的36个割据小邦而迎来春天般的生机。1848一1849年爆发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终因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败。人民期望的春天像童话一样破灭了,冬日的阴技重压德国大地。1871年,普鲁士反动政客体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但这个统一却保留并加强了封建的利益,而对人民的统治更加幕虐。 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勃拉姆斯对古典传统和民间音乐的继承、运用,是用以表达他对J848年革命以前的、上升时期的资产可徽民主情神和人道理想的肯定与向往。但是,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丧失了其上升时期的革命性。而勃拉姆斯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当年,’,也只能是追怀而已。他的期盼与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二追求理想而不能实现,使他陷人深深的失望,并由此走向悲观、动摇和退隐。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种种矛盾产生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 勃拉姆斯一生并没有投入政治运动。但他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事态。他的瑞士朋友魏得曼写道:他“是一个商度集中注意力的读报者,也是政冶生活中一切比较重要事变的观察者,同时他首先考虑的始终是一种事变的发生是对德国国家和德国人民有好处呢还是有坏处”。他的作品没有直接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但时代和社会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曲折反映。当1871年稗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时,“这个严肃的老汉那种简直是热烈的爱国主义是难以想像得到的”,他立即写了极为热情的合唱管弦乐《凯旋之歌卜一当时他还不可能看清像斯麦的反动本质。但统一后的残酷现实又使他感到失望与不安。他啃叹:“现在城市和乡村,一切都每况愈下,不是前进,而是衰退。”由于作曲家对社会和政治仅仅是关注,而不是投身其中,所以,他就难以看到在黑暗社会中新生阶级力量的崛起。他只能叹息每况愈下的现实,却无法找到事实上已存在并初现端倪的把德国引向光明的出路。正是这种世界观上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性,造成了勃拉姆斯矛盾、仿徨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并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当然,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创作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这个阶层知识分子的共性和思想风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的严峻现实,使古典艺术传统遭到威胁,民族民间音乐而临厄运。而勃拉姆斯则在他的创作中坚定地保持和发扬了民间音乐的传统,这是他对德国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也正因此,勃拉姆斯才得以用古典传统的继承者的名义而跻身于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的行列,并在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作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为人类音乐宝库奉献了精美而恢宏的音乐珍品,从而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占有特殊的地位。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