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 要: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现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教育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决音乐教师对创新观念的更新问题,其次要把握好创新意识的三大构成,最后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目标是鼓励音乐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方;切入点;培养目标 Abstract:The vocational school music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promot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sense and teaching methods.
First of all,to solve problem of update innovative ideas of music teachers,followly,to grasp the three composition of the sense of innovation,the last,to focus onthree aspects of innovation culturation.Aim is to encourage music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to play its due role in musiceducation.
Key words:the sense of innovation;innovative side;entry point;training objectives 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音乐教育以来,许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反映了音乐教师们为了把艺术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渐成熟、审美需求强烈的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中去,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我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音乐教学,更重要的是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开展音乐教育的切入点要创新我们都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我们的教师只能增大课堂容量,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无疑,这种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实施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创新实施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好的开端,还需要在教学形式和手段方面创新。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受到教材和知识容量的双重约束时,必然会采取简单地讲授法来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
第一,教育形式的创新。
随着知识推陈出新速度的加快,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和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
第二,教育手段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网络资源的丰富,计算机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音乐教学中,使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能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
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创新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第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音乐教育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就要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第二,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
有了创新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
第三,学生创新方法的培养。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青少年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J].新世纪出版社,1996,4.
[3]何工,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