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牵涉到艺术家良知的问题。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多数人选择了逃避,而真正敢于面对的人也无一逃过后来的政治浩劫。高度集中的文化体制与日益僵化的批评模式逐渐剥夺了艺术家思考生活的权利,现实主义的原则也越来越远离它的内涵。 十七年影评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不断否定着自我建构的努力。从建国之初对《武训传》、《关连长》等影片的批判开始,历经多次运动,有的影片经过平反重见天日,有的则石沉大海,新生的影片无一例外的要经过政治决定论的检验。发展到文革时期,更是对建国十七年的电影加以全盘否定,各种文艺争鸣与不同见解被冠以“黑论”的罪名。在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压制下,同时由于缺乏和外国同行的借鉴与交流,导致批评视野发狭窄,理论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十七年影评沦落的原因不仅来自外来力量的介入,也是批评自身单一僵化、创新不足的结果。在任何社会中,电影都要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符合多数人的客观价值标准与欣赏品位,并承担一定的宣教功能,即便这种作用力不直接来自中央体制。本雅明在电影这种典型的机械复制中发现了现代艺术崭新的性质和功能:“一旦真确性这个批评标准在艺术生产领域被废止不用了,艺术的全部功能就颠倒过来了,它就不再建立在仪式的基础之上,而开始建立在另一种实践——政治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国家把电影当作组织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也就成为文艺的核心问题。从建国后二十多年的电影历史看,每当出现低潮时,正是“变政治本位为政治唯一,艺术因素横遭排斥之时。”由于宣教电影单元独尊,导致了电影文化内在制约机制的萎缩。而当政治本位唯一并排斥艺术追求,僵化的批评模式走向穷途,电影批评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权力的玩偶。 总之,十七年影评的发展轨迹是单一政治本位的批评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走向沦落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批评标准明晰的情况下保证批评实践的多元化,以及在现有批评模式的基础上主动创新,不只对电影而且包括整个文艺批评都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结 语 电影在“十七年时期”逐渐确立了“工农兵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电影批评逐渐在“工农兵电影”上达到了一致性意见,为高度风格化的“文革电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显然是为了落实“文艺为工农兵”的政策,而这个政策一方面是建立在电影生产和影评人的体制上,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的理论逻辑之上。而十七电影又是外来理论不断本土化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十七年电影的现代性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苏】尤列涅夫编注:《爱森斯坦论文选集》,魏边实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苏】多林斯基编注:《普多夫金论文选集》,罗慧生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苏】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编:《电影艺术问题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意】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李正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法】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史东山:《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艺术出版社,1954。 黄钢:《电影批评与创作问题》,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 蔡楚生等:《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 陈波儿等:《中国电影评论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袁文殊:《电影求索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夏衍:《劫后影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陈荒煤:《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袁文殊:《电影求索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1、2),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瞿白音等:《〈创新独白〉与瞿白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程步高:《影坛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于敏:《探索》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鲁思:《影评忆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袁文殊:《影坛风云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张骏祥:《影事琐议》,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夏衍:《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成荫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梅朵:《梅朵电影评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陈荒煤:《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胡昶:《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王白石、王文和编选:《当代中国电影评论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论成荫》,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论夏衍》,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朱 剑,汪朝光编:《民国影坛纪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罗艺军主编:《1920—1989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论水华》,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伊明主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孟犁野、张思涛、李晋生编:《再现革命历史的艺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研究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封敏等编著:《中国电影艺术史纲(1896-1986)》,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郦苏元, 胡克, 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1897-2001)》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黄曼君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华中大学出版社,2002。 方兢:《20世纪百年学案·文学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祝福〉——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 《〈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聂耳〉——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关于〈北国江南〉的问题》(第一辑),三联书店,1964 《〈农奴〉——从剧本到影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65 影象资料: 《中华女儿》,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 《武训传》,昆仑影业公司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