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本文从7个方面分析了当代新闻标题的特色。其中有新形式的出现,而更多的是老形式的创新和拓展。 [关键词] 标题新闻 大标题 符号标题 提要题 长标题 厚标题 轰动效应 视觉形象 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制作一向被新闻工作者看重。尤其是当今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上更是绞尽脑汁,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吸引受众的目的。那么,各大众传媒是如何用新闻标题吸引受众、争夺受众的?新时期的新闻标题有哪些特色?它的发展态势又怎样? 一、 标题新闻的出现 标题新闻也称为一句话新闻,是介于标题与简讯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体裁,以标题形式对新闻事实作简要报道,这是一种脱离新闻独立存在的标题。 标题新闻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的出现打破了标题依附于新闻而存在的模式,现在许多报纸都在运用这一特殊的新闻品种。 标题新闻有哪些特色呢? 1.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言简意赅。既可用于政治、经济、外事等硬新闻,也能用于文化、体育等软新闻。 2. 具备标题的结构与特点,可以用单一式,也可用复合式结构,是标题形式而非文章,制作原理与制作标题一样。 3. 版面位置灵活自由:可集纳数条标题新闻组或一个专栏,也可让一条标题新闻独立存在;根据编辑意图它可置于版面的任何部位,以体现编辑思想和态度,同时又可活跃版面,增加版面的美感。 二、 大标题的创新 大标题又称通栏题、横幅等,居于一个版面最显著的位置,突出强调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与指导思想,往往以口号形式单独出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宣传鼓动性。当今的大标题除这一形式外,还可以集纳同一类稿,或报道同一领域的新闻,创造了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的组合形式,对受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试看1999年12月31日《羊城晚报》的创世纪金版标题: (引题)2000亚洲预测 (主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 (提要)当我们快要结束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谁家的天下?美国人说,21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欧洲人说,21世纪是欧洲的世纪;亚洲则有人说,21世纪还是亚洲的世纪。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世纪关系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利益,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和研究。 (标题群)A亚洲在崛起 B美国正在买走日本! C欧美,两个狠对手 D几个“火车头”一齐开 大标题是一个设问句,立足宏观,提出了一个世纪之交的国际性问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提要题提示了新闻的要点和值得人人思索与研究的全球问题;标题群中4个标题引导受众多角度地进行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是谁家的世纪?这种由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组合的标题气势恢宏,报道规模大,宣传力度大,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对受众形成了抵挡不住的“诱惑”。 三、 符号标题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符号标题在标题立意上之作用不可小视,认识到它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独特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现在符号标题也由过去多用标点符号制作标题,发展到广泛运用其他学科符号作标题,试看三例: 例 1999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 (引题)何厚铧加拿大母校的老师眼光远见,在他就读时给他的评价是: (主题)“A+”学生何厚铧 例子主标中的“A+”是最突出、最精炼、最深刻、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符号,它是由第一个英语字母与文学符号构成,充分地表现了加拿大母校的老师对何厚铧的高评价,高度赞美与青睐,充分地传达了报纸的赞颂之情;同时启迪人们思考: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成功是有坚实基础的…… 四、 提要题的突破 提要题原是提示新闻要点的文字,一般用在内容较重要、篇幅较长的新闻中,帮助受众快速了解新闻的实质,其位置放在新闻标题与正文之间。现在提要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打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内容上它超越了仅只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核心文字的局限;形式上变单一为多样化:它既可置于题后文前,又可放在总标题的上方或引题位置,还可置于正文中间;而提要题与主题直接构成的新标题形式,突破了过去提要题单独处理的常规做法,今广泛应用于除评论外的各新闻品种和文章之中。 1. 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新闻事实的某些现象,造成悬念,以吸引受众。如: (提要)“清蒸鲩鱼1元1条,甲鱼55元1只,三文鱼每例18元”,面对这样的广告牌,人们不禁犯嘀咕—— (主题)“特价海鲜”探 虚 实 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提要题中的文字虽是新闻中有的,但非新闻的主要事实,更非要表现的主题,主题是揭露“特价海鲜”对消费者的欺诈,提倡各行各业进行公平、合法、诚实、守信的竞争。 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主要是为的设疑,是真特价还是假特价?诱发受众去探究竟。 2. 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背景材料,引发受众的兴趣。如: (提要)在中国,“知青”是个有独特含义的词汇。它是那些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城镇知识青年的代名词,带着深深的历史印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从5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前后经历了27年,约有1700多万人涉身其中。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并使之演变为波及全国的一场运动。据统计,从1967年到1979年这13年间,共有1600余万知青下乡、支边,而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有约1500万知青离乡返城。这举世罕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不仅造成了一代人的独特命运,也形成共和国的一段独特历史。 (主题)感受知青 (副题)北京知青重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侧记(一)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篇报道是写30年前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重返旧地时的感受。提要题中的这段文字新闻中未见,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而去写“知青是什么”,去写知青那代人独特的命运、共和国那一段独特的历史是怎样造成的。这些虽然与新闻表面上毫不相干,写法不合“常规”,但它的主要作用却是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制造悬念,激发受众的新闻欲,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3. 内容不“提”正文之“要”,用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吸引受众。如: (提要)面对欧元启动、日元贬值、亚洲金融风暴等中国如何应对当今国际市场出现的复杂局势 (主题)专家谈国际市场趋势 1998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要题中提出问题可谓是直接抓住受众和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捷径,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针对性,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要击中“要害”,引发受众的兴趣。上例中提要题提出的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局势,正是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4. 形式上从以往行文平铺直叙发展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强化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其目的在于增强感染力。 正如《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指出的:“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①试看: 运用说明的手法—— (提要)53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8.8米,平均约6年下降1米,陆地已经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环青海湖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退化40%。科学家警告—— (主题)善待青海湖 1998年8月2日《光明日报》 这里提要题用“8.8”、“6”、“1”、“10”、“40%”等数字说明深刻地警醒世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无限制地向青海湖索取,否则这个无价之宝会沙化、荒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