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 正是由这以上的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而非对教化层面的意义。 3. 网上新闻道德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越是谁都可以讲,越是要负责任”,然而指望完全靠自律来实现这一道德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 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这种“无形之物”依托于网络而生,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水乳交融,它具有与我国的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 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冲击的核心。 注释: 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参考书目 ① 《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反系》曹增节 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1998,2 ② 《科技美学》徐恒醇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 《网络 让世界重新洗牌》 《天涯》杂志1998年第三期 上一页 [1] [2] [3]
Tags:
|